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是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克服多种不利因素情形下取得的,殊为不易、难得可贵。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艰辛付出、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辛勤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发展道路上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发展偏慢,工业经济还不够强,财政收支压力大,重大项目数量不多,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城市更新水平不高,城乡基础设施仍有短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任务重;公共服务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政府系统一些干部精气神不足,学习研究不深,责任心不强,破解难题的担当、本领不够强。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现实路径,鼓舞了我们助力强国复兴的更强斗志。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经济强区的明确目标,赋予了我们晋级进位更高期待。区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谢家集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提速增效发力期、跨越发展窗口期的重要判断,明确了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和策略安排,增强了我们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纵深推进,合肥都市圈、上海市闵行区对口帮扶淮南市等区域合作的持续升级,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三大园区”多维推进,我们自身优势不断凸显,建设经济强区的目标愈加坚定,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发展机遇、发展阶段、发展要求,我们要增强信心、坚定决心,当好行动者、奋斗者、实干家,坚信一定能开创现代化美好谢家集新局面。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等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围绕“四区建设”发展定位,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努力打造经济强区,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谢家集建设新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优存量扩增量,推动工业主导产业强区。工业是谢家集区深厚的城市基因,要实现产业强区,主导在工业、关键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必须壮大体量、提升质量。
推进园区提档升级。按照系统性、协调性思路,将园区规划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一体推进。完善“一园多区”产业发展方案,实施“标准地”改革提升行动,盘活闲置厂房和低效用地,推进土地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园区管理力量与平台公司相融合,提高园区投入产出强度。推进园区城市化、社区化,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功能和形象。按照产城融合思路,加快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智造园区与淮南高新区对接联动,谋划推进卧园路东延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加快推进12个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坚持“龙头+配套”“培育+引进”,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努力形成产业集群化。全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坚持边规划边招商、边设计边招商、边建设边招商,建设标准化厂房47.5万平方米,招引入驻企业30家以上。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工业是强区之基,产业是兴区之要。按照“科创+创新”“数字+制造”“品质+品牌”的思路,实施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个三年倍增计划,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战新企业5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全面开工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年产60万吨铁基新材料项目建设,引进聚集高端金属生产加工企业,力促“百亿基地”目标尽快实现。建设运营蔡楚产业园,引入聚集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配套建设商服设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淮南农副产品物流园全面建成运营,加快打造服务谢家集、辐射周边的农副产品集散基地。深化与京东等企业战略合作,推动京东物流园高品质运营。大力发展农村快递物流,完善区、镇、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行政村实现物流配送全覆盖。加快推进陶圩综合码头项目建设,谋划实施铁公水多式联运综合物流项目,进一步提升区域物流枢纽集疏运功能。
全面强化要素保障。坚持精力围着项目转、资源围着项目配、工作围着项目干,加强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统筹统管。不断挖潜盘活铁路专用线和存量工矿厂地资源,加大存量土地利用力度,开展批而未供、闲置用地、低效土地全域治理,全面提升产业用地容积率,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释放更多产业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城市形态转型,培育产业集聚群。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覆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开展亩均效益评价,依法实行差别化财税、用地、用电等政策。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模式,支持淮南师范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定向培养专技人才,实现产教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