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17日)

  (二)坚持引项目促投资,推动发展支撑更加有力。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项目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千方百计抓招商上项目扩投资,不断增强发展驱动力。

  动态发力谋划项目。坚持围绕目标谋开局、围绕投资谋项目、围绕支持抓争取。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窗口期”,加大向上争取和协调对接力度,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和省市级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政府专项债等支持,谋划实施一批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服务、工程咨询等专业机构单位合作,形成政府智库,提高项目谋划的科学性、可研性,快速熟化项目。按可落地、可申报、可持续要求,动态谋划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

  使出全力招引项目。强化领导干部带头招商,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用三分之一以上的精力抓招商、引项目的要求,全年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28亿元,其中工业引资额占比不低于60%。不断优化招商机制,调配业务强、水平高的招商力量,以“挖潜量、招增量、优质量”为导向,发起高质量招商引资新攻势,积极对接科研院所等单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在谈项目尽快签约。创新招引模式,聚焦主导产业,综合运用产业链、商协会、中介平台等方式,紧盯目标区域精耕细作,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个。

  持续用力跟进项目。一时招商,终身安商,当好为企服务的“勤务员”。深入开展抓签约促落地、抓开工促投产行动,推行项目全流程服务管理,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原则,分类建立项目台账,动态更新管理。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项目”和“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包联”工作机制,坚持重大项目周调度、重点项目每月双调度,分级分层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确保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强化真督实导,实地点项目、看进度,坚决杜绝“纸上项目”“围墙项目”,倒逼责任压实、任务落细,力争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新开工24个、续建22个,努力完成固定资产年度目标任务。

  (三)坚持防污染强修复,推动生态文明更可持续。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落实“双碳”战略为牵引,推动减污降碳添绿协同增效,让“绿起来”带动“富起来”实现“强起来”。

  高水平推进污染防治。全域推行“环保管家”“智慧环保”,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问题全民发现机制,推动由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治转变。强化“五控”举措,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重点开展散状物料堆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秸秆禁烧等专项整治行动,确保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完成市定目标。加强瓦埠湖、十涧湖等重点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实施瓦埠湖北岸生态建设及植物恢复工程,保持国、省控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巩固提升城乡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完成4个村生活污水治理、2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治理设施提质增效工程,实施主城区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治理、危废固废全过程管理。打好中央和省市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歼灭战,确保按期见底清零、杜绝反弹回潮。

  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农则农的原则,积极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利用新模式。以高度的谢家集担当、团结的谢家集力量,全力推进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修复一期、二期项目拆迁,全面保障施工环境。实施区内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提档升级,加快完成唐山镇紫金山和车路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项目,探索“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模式,推动刺山等已修复区域产业发展。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推进国土空间绿化和森林质量双提升,完成营造林8500亩,推动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完善碳达峰行动方案,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分类开展钢铁、建材等重点企业节能挖潜,推动高耗能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紧抓能耗“双控”制度调整机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有序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展,新建标准化厂房全部配建屋顶光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等创建行动,让绿色低碳生活引领城市新风尚。

  (四)坚持抓农业建农村,推动乡村振兴再上台阶。以“两强一增”为引领,抓好“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耕地保护”三件要事,突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决保障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切实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杜绝土地撂荒,粮食播种面积32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3万吨以上。坚持统防统治,推动区域内相对统一种植品种。开展“田集中”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6.1万亩,耕地保有量18.93万亩。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施土地整理项目8个,新增耕地面积500亩。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扩面增量,新增社会化服务组织8家,托管面积4.6万亩以上,提高耕种效率效益。

  稳定保持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坚持区乡村三级帮扶包保机制,动态识别监测群体,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开发式帮扶,落实脱贫户务工激励政策,拓展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建设领域、赈济模式,乡村公益性岗位稳定在230个左右,帮助脱贫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努力带动脱贫群众增收。强化兜底性帮扶,统筹落实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保障性措施,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做好危房改造,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力保障老弱病残孤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587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