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等完成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主抓项目、主攻园区,在扬长补短中加速工业发展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加速产业优化升级,在推动工业经济加速赶超倍增上实现新突破。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提速“一群三链”产业发展,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开工建设龙旺绿色建材产业园,加快推进通鸣矿业二期,确保麦丞新材料、正凯源等项目投产达效,鼓励支持中煤远大、康美绿筑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加快打造淮海经济区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力争迪纳科靶材、大成高清显示设备签约落地,推动太洋科技铍铜合金、中晶负碳生态新材料基地等项目尽快开工、建成投产,壮大高端制造产业规模。加快国安综合能源基地、国轩储能电池建设,投产国晟新能源2GW产能,形成风电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抢抓工业互联网“风口”,推动华星选矿科技等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帮助中煤远大等企业申报省级数字化车间,稳步开展企业上云工作。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强化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政府有税收、企业有收益、群众有就业的好项目,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低于28个,招引百亿级、50亿级项目实现新突破。抓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高质量落实“四督四保”工作机制,全力保障国安二期、美馨智能制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实施重点项目不低于129个,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不少于42个。制定实施重点项目三年滚动计划,重点围绕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农业提升等政策导向,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动态储备超千万元项目50个以上。
挖掘多元消费潜力。推动全域旅游提档升级,高质量打造自驾游、乡村游、红色研学等精品文旅线路,谋划四季榴园、龙脊山周边市场化联动开发,加快明清石榴园、石榴博物馆、龙脊山旅游基础设施、杨庄工矿特色街区提升改造,不断擦亮烈山文旅品牌。持续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充分挖掘民间消费潜力,推深做实“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行动,继续办好石榴文化旅游节、地锅鸡美食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服务保障京东冷链及智慧物流园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比亚迪4S店、华翊文创城建成运营,支持南湖、天街等景区发展夜间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开发区作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作用,推动园区科学布局、错位发展、全面升级,打造200亿工业园区。实施《烈山经济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实施方案》(2023-2025),纵深推进“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全面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力争全省考核位次赶超进位。继续推进“标准地”改革,实现工业用地“拿地即开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大园区存量土地集中整治力度,加快刘庄工业园腾笼换鸟,推动园区发展活力有机更新,力争盘活低效用地500亩,亩均税收增长8%以上。建成通车陶博路延伸段,开工建设雷马路-纬三路,打通琪嘉路连接宁山路断头路,实施青龙山雨污管网修复提升,交付投用6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建设园区充电桩项目,全面推行屋顶光伏,滚动实施2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打造700亩新能源产业园。
(二)聚力改革、聚焦环境,在推陈出新中激发发展活力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在营造高效公平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支持全区上下自主开展试点示范,推动“放管服”“一窗通办”等重点领域更深层次改革,形成更多烈山经验成果。深入推进“互联网+”,赋能数字政府建设,实现网上“能办”向“好办”“优办”转变。稳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减少部门沉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数据质量提升行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持续深化新正集团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做大做强,全面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大与徐州经开区的深度对接,加强同江苏丹徒、无锡梁溪、上海市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等先进地区的友好合作,加快与宿州埇桥区交通互联互通,更大力度参与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现互惠共赢、利益共享。保障平山电厂满负荷运行,强化对沪苏浙地区能源保障能力。提升青龙山铁路“无水港”、传化公路港装载能力,扩大对外交流“朋友圈”,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锻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落实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以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主导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全年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4个,争创省级创新平台2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依托淮北师范大学、淮北职教园区科教资源优势,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转化科技成果87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