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扭住战略基点扩内需,高质效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推进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和“三大攻坚行动”,实施重点项目147个、总投资820亿元以上,年度投资突破290亿元。坚持“高低台”攻坚比拼,加快澄江大桥、G105泰和北至上田立交桥改扩建、S221省道改扩建、“两水”共治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过境交通整治、赣江泰和段及中小河流治理、吉泰盆地灌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全面落实“四个清单”管理,强化项目审批、用地供给、资金统筹等要素保障,开展土地批而未供未用、新增建设用地报批、耕地保护占补平衡及造地等专项行动,向上争资突破25亿元、一般债券资金2亿元、专项债券资金12亿元以上,规模保持全市前列。
持续恢复消费活力。深化商贸消费提质扩容三年行动,出台新一轮促进消费政策,积极开展省市“三百”文旅消费季等促销活动。加强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乡镇商贸中心、村级便民商店三级网络建设,完成十里西昌历史文化街区一期改造,泽盛国际酒店、宏泰商业综合体以及沙村、禾市、上模等乡镇商贸中心运营投用。启动城西商贸综合体建设,谋划求是小镇五星级酒店落地,新增规上商贸企业30家以上。深入推进家电以旧换新、绿色建材推广、家装下乡等活动,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网红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让消费回暖渐旺、烟火气归来。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深入实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落实物流“五个一”工程,推进县级综合物流园建设,加快世行贷款泰和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粮食储备库等项目建设。推进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试点,完善县级配送中心、乡村配送网点、“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乡镇和村级集配站网点覆盖率分别达100%、60%以上。大力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稳定运行沿溪货运码头,同步推进货源组织、产业培育、集疏运体系打造,引进优质水运企业落户,不断提高水路货运市场占比。实施商贸流通企业培育行动,新增A级物流企业1家以上。
(二)筑牢工业支点强链条,高层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完善集群产业链。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规模工业营收突破360亿元,利润总额、工业税收分别增长20%、15%,壮大电子信息百亿产业集群。加快37个产业项目建设,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推动航天经纬三期等项目尽快开工,铁进机械、中润智能、万泰达等项目加快建设,德泰智控、荷东科技、巨商电子等项目竣工投产,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大健康、智能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营收分别达250亿元、60亿元、25亿元以上。深入开展数字经济四大行动,积极融入赣深数字走廊,接续推进18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数字经济产值突破220亿元,争创全省数字经济集聚区。启动“千兆城市”试点建设,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规上企业上云覆盖率达80%以上。狠抓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永泰数能项目建设,推动华冠光电建成投产,着力开辟产业新赛道。
培育企业顶梁柱。抓住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契机,开展“转企升规”“入规入统”攻坚行动,建立拟申规企业培育库,全年新增规上企业7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稳定龙头企业,建成合力泰光电和触显子项目,引导合力泰外部产能集聚泰和,完成营收200亿元以上。培育骨干企业,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实施“老树发新枝”项目20个、技改投资增长18%以上,重点培育傲农生物、佳合智能等企业做大做强,新增营收超30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企业2家。深化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邦力达上市辅导备案,茂盛环境完成股改,新增“新四板”挂牌企业8家以上。扶优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6亿元以上。精准开展政银企对接,新增贷款48亿元、中小微企业占比达36%以上。高质量完成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收官,市场主体突破3.5万户,逐年提高涉税市场主体占比。
打造园区升级版。推进县高新区扩区调区,启动创新创业大厦、返乡创业产业园建设,全年营收达到360亿元,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排名实现明显前移。实施盘活存量求增量行动,依法分类处置和盘活低效用地、闲置厂房、僵尸企业,收储闲置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提标提档基础设施,完成合力大道、中心大道等道路建设,建成运行食品工业小区污水处理设施,开工建设高新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三年攻坚行动,建设高新区商贸服务综合体,规范运作产业引导基金和园区供应链公司。落实亩产效益评价和差异化要素管理,新建和动态储备标准厂房分别达30万㎡、20万㎡以上。
(三)突破改革难点增动力,高效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更深层次推进改革攻坚。实施投融资平台优化升级年行动,发行城投4亿元以上企业债,力争工投资产规模突破30亿元,主体信用评级达到AA-。实施“揭榜破难题”改革攻坚,巩固“交巡城”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果,启动泰垦、武垦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启动预算指标核算改革试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吉事即办政务服务,建设数字政府,落实“一网选中介”,拓展“一照通办”“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成立高新区行政审批局,推进“园区事、园区办”,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五化”建设实现全覆盖,“一窗式”系统延伸至所有行政村。实施营商环境创新年行动,落实省市重点改革任务,力争指标评价进入全市前列。实行市场经营活动轻微违法行为免罚和“首违不罚”,推行政企恳谈会、企业安静期、超时默许制,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研发投入攻坚行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40%,力争R&D投入强度达到1.9%以上,启动省级创新型县创建。实施创新平台攻坚,拓展与浙江大学、中科院、中国社科院等校地合作对接深度,加快建设求是小镇科创研学中心,力争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个以上。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后备库,通过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力争培育高成长性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以上。强化创新人才引育,深入实施“泰和英才”计划,深化名师名校长、名医名专家“双引双培”,引进培育高层次科研人才、急需紧缺专项人才1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