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要素融合,聚力发展更为兴旺的全域旅游
持续做好“旅游+”“+旅游”文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塑造时尚多元、人气兴旺的全域旅游格局。
浓厚全域共建声势。全力打造集文化熏陶、温泉康养、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数字科技、时尚消费于一体的全景式生态休闲旅游区。完成森林温泉、花海温泉、天沐温泉的二期项目建设,推动九寨温泉、爱莲山庄整合提升,全力冲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完成云境研学基地、麒麟山军事体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石城段)、未来科技城、闽粤通衢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赣江源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力争创建5A级、4A级乡村旅游点各1个。
展现全民共享格局。以景区标准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着力构建“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无山不绿、无水不秀、无路不净”的人居环境,呈现村村秀美、处处皆景、人人共享的全域旅游风采。聚焦城郊、景区周边、通道沿线等重点区域,一体化推进污乱排、车乱停、道乱占、线乱拉、树乱砍、山乱挖、房乱建等乱象整治攻坚。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制度和耕地、林地保护要求。分类、分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严格农房报建审批,引导农房加盖坡屋顶,加强景观风貌控制。保护传承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加强古建筑、古村落保护,挖掘古色、红色、绿色及客家特色文化,进一步丰富地方文化内涵。
培育全景共融业态。推行“EPC+O”[30]等建设模式,引进专业运营公司和团队,引导全县温泉酒店、特色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资源整合、串点成线、抱团发展,全面提升景区运营水平。依托八卦脑、通天寨等景区,打造赣南一流的露营基地和帐蓬营地。深度开发“红色石城”主题精品线路。举办好第十一届旅游文化节、杜鹃花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持续扩大石泉石美品牌影响力。全面实施“引客入县”,吸引中小学生、老年人等群体入县开展研学、康养等主题旅游。构建多元融合的产业生态和消费业态,推进消费扩容升级,发挥文旅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三)坚持建管并举,聚力雕琢更具品质的新型城镇
强化规划引领、建设管控和日常管护,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长效、争一流,精雕细琢,久久为功,全面提升功能品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落实全方位规划指引。在“三区三线”划定基础上,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现显山露水、疏朗有致的规划目标。强化城镇建设规划管理,加强对公共空间、重要节点、重点地区的设计引导,塑造特色鲜明的城镇风貌。加快县域人口集聚。落实稳定房地产市场9条政策措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推进城南景城一体新区、城北休闲养生新区、城西产城融合新区建设和中心城区升级改造。
推进全区域品质提升。加快推进西环路北段、南苑路等10条城区道路和新汽车客运站、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恒福花园、状元排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田心里、米市街等7个片区共699户棚户区改造,推进城区市政公用设施提升等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上学座位、托幼园位、如厕厕位、医疗床位、停车车位、养老点位等“七个位”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按照分类推进、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的思路,以珠坑等示范乡镇建设为引领,扎实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九大专项行动,全面深化圩镇卫生秩序综合整治,完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功能设施,提升圩镇的集聚水平和辐射能力。
实施全时段精细管理。以“五城同创”[31]为抓手,提升城区网格化管理水平,常态化、高质量、全覆盖实施环境卫生整治、文明素养提升、卫生健康宣教、园林绿化管养行动。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厘清整合事项和部门职责;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按照“四精”[32]要求,着力推进24项整治工作,推行“步巡社区”[33]“马路办公”[34]模式,让城市管理更有力度、服务更具温度。加强物业管理,确保无物业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提升小区居住品质。探索资金筹集和队伍建设机制,推进城管服务向圩镇延伸,力争实现全覆盖,提升圩镇日常管理和常态化保洁质量。
(四)坚持城乡统筹,聚力建设更为富丽的秀美乡村
抓实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统筹推进“五大振兴”[35],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建设农业强县。
全面推进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36]要求,聚焦“三类人员”[37],强化防返贫监测和重点帮扶机制;落实“防贫保”政策,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选优培强村级组织干部队伍。扶持绿色种养、小型加工、电商销售等乡村产业。吸引更多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流进来、留下来;继续做好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2+N”[38]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打造22个示范点及100个新村点,整改问题户厕3200个,积极创建美丽宜居示范乡镇、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美丽宜居示范庭院。
全面升级农业产业。完成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遏制耕地“非农化”[39],防止“非粮化”[40]。抓好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推进红米、贡米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和精深加工,确保粮播面积和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和种粮效益。立足“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白莲、烟叶、蔬菜等富民产业。探索建立以富硒白莲、富硒水稻为主的富硒农业发展新模式,力争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30个、富硒农产品10个、市级高标准富硒示范基地1个。深化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推进农产品“二品一标”[41]认证;创建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白莲)1000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11万亩。培育、引进更多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壮大时尚饮品产业,持续打响“世界奶茶看中国、中国奶茶有石城”品牌;大力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渠道、新产业,推动乡镇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