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绿色工业发展。积极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电子信息产业招大引强,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深入推动投产企业达规入统、提质增效,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20家以上。加大工业创新券和“工创贷”的宣传力度,完成省级新产品2个以上,“赣出精品”(19)“首台套”(20)实现零突破,新增“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贯标企业1家。
(二)聚力项目攻坚,高标准厚植产业发展新优势
增强项目带动力。全力推进省、市大中型项目建设,力争5个省大中型项目、41个市大中型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亿元、35亿元以上。持续强化项目储备,聚焦政府专项债、政策基金、国有资产盘活等领域,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储备项目100个以上、总投资超800亿元。
加大招引驱动力。面向500强、行业龙头、数字经济等重点企业开展招商,聚焦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产业举办2次专题招商推介会,全年实现新增签约项目28个,项目总投资60亿元以上,其中“5020”项目1个,亿元项目12个以上,数字经济产业项目10个以上。
提升要素保障力。深入开展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工作,督促已供项目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消化任务。持续做大信贷总量,确保2023年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小额信贷1亿元以上,小额信贷增速持续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阵。
(三)聚力改革创新,高层次培育持续发展新动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线上办事“一网通办”,推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审批”办理模式,落实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审批,确保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中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限缩减至73、44、30个工作日内。推动国资国企转型升级,努力打造百亿级国资平台。优化升级基层政务服务,实施“一窗受理”改革,建立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全面打造覆盖全区的“15分钟政务服务圈”。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一网一窗一次”集成审批服务和异地通办改革,深入推进权责清单化、服务标准化、办事便利化。进一步拓展提升“赣服通”“惠企通”平台功能,力争注册率位居全省前列。加大惠企纾困力度,上线更多惠企事项,增强“惠企通”资金兑付力度。纵深推进“信用+智慧”监管模式,实施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强化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全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力争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45%。加快数字经济科创孵化中心平台建设步伐,支持萃星智能科技、睿工科技等企业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力争新增市级创新平台2家、省级创新载体1家。加大高成长企业梯次培育力度,力争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潜在瞪羚企业(21)1家。
(四)聚力协同发展,高品质打造城乡融合新样板
推进秀美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实施秀美乡村功能品质提升项目,打造休闲康养为特色的“桃源筑境”片区,积极创建“食在嘴上,十里荷香”农旅结合村。开展老童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改善童家河水环境质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成6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全域宅改走深走实,完善宅基地监管数字化平台。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830个农村户厕整改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新机制,扩大乡镇公路管养工作范围。
推进城市更新全面加速。实施朱埠杨家等4个棚改项目、改造棚户区1300余户,改造老旧小区17个、惠及居民8000余户。深入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月湖新城排水管网改造,加快西门涵洞、南湖水环境治理进度,解决长期内涝问题。深入开展城区停车场、农贸市场、公厕等提质增量行动,新建停车场2个,新增机动车停车位300个、非机动充电车位1200个、充电端口7000个。持续推进创建工作,实现垃圾分类投放点全覆盖。
推进城乡融合全面提质。加快推进童家返乡创业园建设,完成一批拟入市地块收储、入市工作。纵深推进“一权一品”改革(22),成立区本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平台。扩展城乡教育、医疗、文化服务“三个面”,加快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持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快消品与快递”城乡统一配送、“物业进乡村”全域覆盖。积极打造叶塘、桥东、蓬里等一批“城乡融合+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宅改”联动发展综合改革示范点。积极探索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融合“月湖模式”。
推进美丽生态全面优化。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五气共治”(23),确保中心城区PM2.5浓度控制在24微克/立方米以内。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河(湖)长制,开展“清河行动”,加强信江流域月湖段综合治理,巩固地表水治理成果,全区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7000亩以上,强化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巩固拓展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成果。
(五)聚力为民惠民,高水平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繁荣发展公共事业。加大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8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0人。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逐步完善三级医养服务覆盖体系,推进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实现养老精准服务“零距离”。推动“双减”(24)工作落实落细,力争2023年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持续推行医保“一窗通办”综合柜员经办模式,实现区—乡—村三级经办体系全覆盖,深入推进分级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夯实医保救助兜底保障。大力开展文艺精品创作,争取创作1个省级以上奖项的文艺作品。积极创建2023年全省双拥模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