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做强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加快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六)着力建设交通强市,打造“公铁水空”联运枢纽
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大干交通、干大交通,扎实推进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把良好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建设高能级铁路枢纽。加快建设通苏嘉甬高铁、沪平盐城际铁路、嘉兴至枫南、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开工建设铁路杭州萧山机场接线工程嘉兴段、下沙至长安市域铁路,加快推进沪乍杭铁路、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秀洲至海宁、海盐至海宁市域铁路纳入国家轨道交通相关规划,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推进嘉兴高铁南站扩容提升,强化市域铁路站点TOD模式开发,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枢纽带动效应。
建设海河联运枢纽。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构建“一枢纽八联十通道”海河联运网络,开工建设鱼腥脑航道、杭申线航道改造工程,推进内河航道等级提升,加快打通堵点,提升通行效能。深化嘉兴港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合作,加快万吨级泊位码头集群建设,嘉兴港集装箱吞吐量力争突破300万标箱。发挥海河联运经济效益、绿色低碳优势,布局建设连接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内河码头,让海河联运惠及更多企业。
建设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全面推进嘉兴机场建设,加快建设圆通航空物流枢纽,统筹推进机场口岸建设,大力发展航空核心产业和临空先导产业,培育现代航空物流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开放型经济新增长极。
建设高效便捷公路枢纽。完善高速公路“三纵三横七连”路网布局,加快建设苏台高速嘉兴段,开工建设沪杭高速嘉善联络线、海宁联络线和杭浦高速海盐联络线,提升与长三角主要城市高速公路衔接水平。加快市域快速路网建设,积极推进普通国省道拥堵路段扩容改造,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行动,强化市域主要功能片区快速连接,让群众出行更顺畅、更快捷。
(七)着力抓改革促开放,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坚持以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深化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市通办率达到90%。实施资源要素配置一体化改革,大力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优化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提高土地、资金、能源利用效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推进国企降本增效,不断增强国资国企竞争力、创新力。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健全动员运行体系。
提升外贸发展水平。打好稳外贸攻坚战,抓住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海外仓等新业态,积极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支持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新增有出口实绩企业500家以上,出口占全省份额保持稳定、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支持外贸龙头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扩大营销网络,助力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
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做强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嘉兴综合保税区,提升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争取设立嘉兴港入境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开展平台能级提升行动,推动“万亩千亿”园区平台扩容提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壮大临港装备制造、港航物流、滨海旅游产业,打造杭州湾北岸重要增长极。
(八)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展现乡村振兴秀美画卷。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深化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快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让高标准农田成为嘉兴乡村的靓丽风景。
做强现代特色农业。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实施种业振兴计划,提升发展农业经济开发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保护和发展嘉兴黑猪、桐乡杭白菊、凤桥水蜜桃等特色农产品,支持农业产业“一县一特”“一镇一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开发利用,扩大嘉田四季、嘉兴大米等品牌知名度,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打造全域和美乡村。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启动建设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挖掘一批农业文化遗产,营造“留住乡愁”的村庄环境。积极构建未来乡村生活场景,建成省级未来乡村20个以上,让嘉兴的乡村呈现更多未来元素、更好彰显江南韵味。
持续推进强村富民。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探索农民宅基地资格权有偿退出机制,完善强村公司、飞地抱团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所有村年经常性收入超过16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过60万元。深入实施农民“共富十法”,鼓励群众首创,支持农民以资金、土地等要素入股项目、获得分红,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农人、新农商,大力发展现代乡村产业,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全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