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聚力推进农业农村大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以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为抓手,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推动品牌农业更加高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只增不减。依托华盛农业、天成农业、千卉千姿,打造种业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蔬菜新品种20个以上。持续打造蜜桃、山楂、银瓜等特色品牌,加快建设高标准果品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完善农产品数字交易平台功能。实施优质特色畜产品集群化发展,持续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加强农机装备研发推广,积极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二是推动乡村建设更加宜居。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提升、东青高速改扩建保障、五孙路改建等项目。大力推广农村房屋建设图集,规范农房建设安全和整体风貌。建立“三位一体”改厕管护体系,整县制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广泛开展“花园村庄”创建,争创潍坊市级以上美丽乡村60个以上。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三是推动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搞好防返贫动态监测,抓好扶贫项目建设运营,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深入挖掘特色农业、民宿村落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采摘体验等新业态。搞好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试点,多渠道发展壮大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引导工商资本与农业产业合作发展,推动实现强村富民。
(五)聚力推进城乡一体共繁荣,彰显城市为民新风貌。坚持以人为本,全力建设精致城市,让城市更宜居、群众更舒心。
一是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更新。盘活低效用地和存量空间,统筹7大片区41个更新单元项目实施。启动东南部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27公里雨污管网改造,实现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实施老旧管道更新,畅通水气热输送线。完成北城小区等14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海绵城市2平方公里,建成液化石油气储配灌装站。以青年友好理念推进城市更新,完善时尚活力的城市服务设施,增强青年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以工匠精神推进精细管理。深度编制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加快推进“多规合一”,优化城区空间结构。实施主次干道整治,提升市政设施建管水平,打造一批亮化、绿化、美化示范街。全面提升环卫保洁标准,打造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深入开展市容乱象专项治理,扮靓“城市天际线”。强化数字赋能,统筹整合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物业等应用平台,为建设精致城市接上“智慧大脑”。
三是以为民情怀推进社会事业。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着力办好20件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面稳定和扩大就业,开展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扎实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提升育人质量,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搞好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实施社会和医疗保险缴费兜底。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
(六)聚力推进各类要素深赋能,激发跨越发展新动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全面提升区域竞争优势。
一是持续开展“双招双引”。落实好“六个一”平台招引机制,完成签约项目50个以上,省外到位资金120亿元以上。深化招才引智攻坚,常态化举办“院士专家青州行”和“青州籍在外人才回乡行”,实施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年内新建省级人才平台2处,引进青年人才4000人以上。
二是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争创省级以上试点示范10个以上。开展“外资大项目招引落地攻坚年”行动,强化政策支持,抓好英科医疗等重点外资项目,用好国际进口博览会、山东云平台,积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力争年内到账外资1.4亿美元。加快企业“走出去”,推动中诚云国际、华晶玻璃境外投资。积极争取二手车出口试点资质。大力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力争跨境电商园区入驻企业20家以上,新增外贸企业30家以上,新建2个海外仓,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三是持续加强创新驱动。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新建潍坊市级以上平台15家以上,申报科技计划和科技奖励各20项以上,推动宇信集团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构建“1+3+1”高企培育工作机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充分利用驻青高校优质资源,加强校地和校企合作,深化高素质人才共用共享,打造更具活力的科教创新园区。
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行动,让各类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强化政策集成供给服务,让惠企政策直达市场主体,实现应享尽享、免审即享。大力推行全程网办,简化办事流程,丰富电子证照应用,提升集成服务效能,实现“投产无忧”,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深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七)聚力守牢安全稳定一排底线,铸就平安和谐新屏障。树立底线思维,牢牢把握安全发展主动权,保障发展大局持续稳定。
一是全力筑牢安全防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措施,持续推动高危企业负责人现场带班制度落实落地。全面提升森林防灭火一体化能力,深化危化品、交通运输、城镇燃气、工商贸、消防、防汛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零容忍”整改安全隐患。优化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落实好食品安全企业包保制度,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