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出科教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卧龙学校、宏伟学校等6所学校建设步伐,建成启用育才学校二期、奎文中学,扩增教室150间,新增中小学学位5000个。新建公办幼儿园10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000个。实施教育强师计划,推行集团化办学机制,新招录教师400名以上,推动师资配置更加优质均衡。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指导辖区职业培训学校提升师资力量、加强规范管理,支持培训学校与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共建,积极组织承办职业技能大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强化政校企合作,支持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潍坊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与辖区企业合作成立实践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科技强省27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微企业9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提升工程,扶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增省市工业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6家,年内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技项目精准培育,引导和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担保机构、产业基金与辖区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积极争创省科技创新强县。
持续释放改革潜能。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突出企业视角、群众立场、用户思维,用“五极”服务[6]塑造最优发展环境。实施“一号改革工程”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行为,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让国有企业轻装上阵、聚焦主业、加速发展。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主动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让企业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全面加快“无证明城市”建设,下沉街道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增加到60项,“拿证即营业”事项扩增到50项,“云踏勘”事项拓展到60项,在街道、社区布设政务服务自助终端20台,切实方便群众。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5万户以上。
(三)攻坚城市更新,增强城市能级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组织实施“城市更新突破年”活动,以全域更新、全要素更新提升城市承载力。
全面突破十二大片区。坚持“规划、征迁、配套、招商、运营”一体推进,成熟一片、启动一片、繁荣一片。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塑造,突出城市天际线和地标性建筑布局,以高标准规划管控全域全要素、引领高质量更新。坚持“四不两优先”[7],举全区之力加快1532文化产业园、农商行等片区征迁步伐,年内腾空土地2000亩。优先建设居民安置房,拿出最好的地段建设质量最好的房屋,年内新开工居民安置房5000套,建成交付1500套以上。支持央企、大型国企“带资金、带技术、带产业、带运营”参与片区开发。强化与金融机构合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项目银行授信总额突破200亿元、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系统推进交通畅行工程,新改扩建卧龙东街(文化路至新华路段)、文化南路(清溪街至龙甲街段)等道路13条,启动四平路跨铁立交桥建设,民生街等10条道路达到通车条件。实施南部地下管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金宝、吉庆变电站建设。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0个,整治危旧房屋5处,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严抓工程质量监管,新创建“山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工程5处。做好李家社区完整社区试点[8]创建工作。新建、改造口袋公园、园林小品10处,新增绿化8万平方米,打造出门赏园、移步换景的全域公园城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专项整治和常态化管理相结合,全面开展“十治”行动[9],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区环境。加大环卫保洁投入,深化“人机配合作业模式”,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扩容提升农贸市场、便民摊点群。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确保各类市政设施高效运行。实施供热设施“冬病夏治”,完成50座换热站改造,新增集中供热20万平方米。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建设大型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中心。以最严格的标准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控煤、减排、管车、降尘、禁烧”等防治措施,扎实开展臭氧污染治理、汽修行业整治、水质提标达标等专项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四)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30件重点民生实事[10],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民生资源由紧平衡向优供给、由保基本向高品质转变,让群众口袋更殷实、生活更讲究、笑容更灿烂。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突出就业优先,开展“社区微业”[11]行动,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新增就业4900人以上。开展订单式、对接式、储备式培训,全年组织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次。提升齐鲁创智特色小镇、区人力资源产业园能级,新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企业30家、人力资源企业50家,推动市场化促创业稳就业。建设职工数字化档案馆,为辖区群众提供全周期终身制就业服务。深化根治欠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行动,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和劳资纠纷化解长效机制。打造全国首批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样板站点。
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扩面增效,引导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加社会保险。财政出资为辖区常驻人口参保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将城市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抚恤优待、门诊共济、大病保险、长护险等托底政策,真情关爱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市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低收入家庭发放租赁补贴、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保障群众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