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四大经济新动能培育工程。因地制宜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培育10家省级“独角兽”“瞪羚”企业,新增10个省级创新应用场景,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中大显身手,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重要承载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海洋经济,创建南日岛省级“四大经济”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做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和规模化种业基地、国家级LNG战略储备基地。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3%。绿色经济,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莆田高新区争创国家“双创”示范区,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品牌3家,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文旅经济,深化“水上巴士”项目建设,推进绿心有序保护利用,建设木兰溪“十里风光带”,实施“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联动木兰溪源头文旅发展,打造木兰溪文旅品牌。以湄洲岛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发展以“1号滨海风景道”为主线的滨海旅游,推进九鲤湖—九龙谷景区融合发展,创建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6家,接待旅客量、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0%以上。
实施五大新兴产业壮大工程。抢占新赛道、打造新终端、再造新优势,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完善石门澳园区配套,加快建设华峰一揽子项目、丙烷制丙烯、和拓新材料产业园等,建成投产永荣CPL二期。力争规模产值突破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推动华佳彩一期、福联集成电路扩大产能,开工建设福硅半导体,投产瑞声数码、大唐5G微基站等项目,建设中电科创城、北斗三号综合应用产业园。规模产值增长10%。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木兰抽蓄电站,有序推进平海湾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投产2GW二代异质结电池、集中式光伏电站等项目,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规模产值增长20%。高端装备产业,加快推进恒而达产业园、海安装备产业园等项目,推动云度新能源汽车产能释放。规模产值增长10%。生命健康产业,盘活存量,嫁接高端,开工建设两岸生技园二期、妈祖健康城医疗教育基地二期、联东U谷、华信医疗器械等项目,竣工投用国家核医学产业园基础设施、博普医疗等项目,扩大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影响力。规模产值增长20%。
实施品牌建设工程。以建市40周年为契机,发布城市吉祥物、市歌,打造城市IP,以城市品牌助力产业发展。强化质量标准化基础建设,推进鲍鱼健康养殖等5个省级以上标准化试点项目。开展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建设国际家具品牌中心、中国预制菜产业创新基地,扩大“莆田名品”影响力。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开展品牌并购,新注册商标2万件。企业、政府、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把莆田鞋、莆田木雕等区域品牌擦得锃亮,把百威雪津、三棵树、复茂等企业品牌叫得更响,把南日鲍、文旦柚等地理标志产品卖得更好,让更多细分品牌闯出新天地。
实施民营经济提质工程。开展莆商回归提升行动,新引进莆商总部回归企业10家、资本回归100亿元。开展“上规上市”行动,实施企业上市“木兰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19家,力促海安橡胶挂牌上市。开展数字赋能行动,推动5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100家企业上云用云。开展融资畅通行动,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新增民营经济贷款200亿元。疫情影响下,很多企业面临困难,要储备充足政策工具,高效快速兑现政策,让政策跑在需求前、服务跑在困难前。民营经济是莆田发展的支柱,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是宝贵、稀缺的人才资源,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企业产权、企业家权益,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大胆为企业站台撑腰,让企业家有地位、有荣誉、受尊重。
(四)坚持以人为本、内外兼修,全力提升城乡功能品质,打造山水诗画生态韵城
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形成北城南港、拥溪向海、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主动融入福州都市圈,建设滨海产业新城,推进G228、萩芦溪大桥、联十一线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通运营福厦高铁,推动江涵大桥尽快动工,深化闽宁协作、山海协作,拓展发展腹地。加快八二一街、木兰大道建设,拉开城市框架。结合木兰溪南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城市新区。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系统推进老城有机更新,完成沟头、龙德井等旧城片区综合开发,新改造老旧小区41个。整治提升学园路、胜利街等城区道路,打通滨溪北路、玉田大道、泗华路等“断头路”,新改建城市道路60公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000个,让群众出行更便捷、停车更省心。续建环城绿廊,新增莆阳福道20公里、口袋公园30个、公园绿地50公顷。加快“水上巴士”沿线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和村庄更新,发挥水岸联动效应,为市民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好去处”。
推进城市精细治理。启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城市管理协调机制。下足绣花功夫,开展街巷治理、空间改造、景观提升、道路整治,创建示范路线7条、示范街区7个。开展市政设施普查建档和隐患整治,更新改造燃气、供排水等老旧管网106公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攻坚行动,城市建成区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分类达标户数达65%以上、回收利用率达36%以上。我们要以家的情怀治理好城市,匠心雕琢城市每一个细节,用心回应群众每一个期盼,让我们的城市更精致、更温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推行“田长制”,新增高标准农田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1万亩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扶持6000户脱贫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推动1万人以上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开展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现代农业重点项目50个,培育省级农业产业联合体5个,落地“832平台”福建省销地仓。保护利用好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建立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片区10个,育成省级以上新品种5个。深化乡村建设行动,严控“两违”,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5个、“五个美丽”建设点330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40公里,新建省级森林乡镇2个、森林村庄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