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县发展中还有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是: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地区生产总值未能完成年度目标,财政收支处于常态化“紧平衡”状态;产业结构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差距;项目“落地难”问题仍较突出,重点项目中工业项目偏少;产城融合、公共服务仍需大力推进;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效能建设、政风行风、服务水平、担当意识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直面问题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一个重大里程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做好2023年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实施陶瓷创新、文旅融合、城乡共建“三大战略”,紧抓党建引领、发展动能、民生福祉“三项提升”,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幸福宜居的世界瓷都。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其它各项指标也作了相应安排。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推进产业提质增效,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集聚发展陶瓷产业。用好省、市支持“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施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五年行动计划,探索创建国家海丝陶瓷创新试验区。持续培优扶强。深化“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专项行动,鼓励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兼并重组、发展壮大,力争全年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超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市级明星梯队企业6家。大力扶持华夏金刚上市,推动华茂陶瓷、瓷国文化等企业尽快完成股改。发挥外贸企业孵化中心作用,争取全年孵化外贸企业60家以上。加强创新驱动。深化“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启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充分发挥陶瓷智能装备研究院、高科新材料陶瓷产业中试研究院等作用,实施提升工艺创新力和科技专项创新攻关计划,推动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持续推进“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抓好日用陶瓷5G云智慧工厂等27个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全年推广运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成型生产线设备100台(套)以上,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超100家。加快窑炉智能化、节能化改造,推动节能降耗。支持国家陶瓷行业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造首家全球陶瓷设计共享与孵化平台,整合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海峡两岸青年陶瓷创客“i-china”计划、数字文创沙龙等赛事活动,提升“何朝宗杯”工业设计大赛,举办德化首届工业设计节,持续加强与台湾、德国等境内外知名设计公司的合作交流,探索联合举办世界陶瓷设计大会,提高陶瓷工业设计影响力。实施质量强县战略,提升省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积极申报国家日用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划建设陶瓷快速打样中心、印花中心、陶土加工中心、陶瓷3D打印共享服务等公共平台,助力中小企业降本增效。推动文化赋能。开展陶瓷文化理论研究,编撰《中国德化陶瓷文化大观》《德化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完成白瓷纪录电影《无界之界》拍摄,讲好陶瓷文化故事。持续做好陶瓷茶器具文化与标准研究,打造六大茶类专属陶瓷茶器具与茶空间。加强大师队伍建设,借助“大师IP+文创、产品、产业”模式,支持陶艺大师、设计大师创作高附加值产品,推动“艺术陶瓷生活化、日用陶瓷艺术化”,鼓励创作外事礼瓷、大使馆礼瓷、城市礼瓷,让更多精美绝伦的国瓷礼瓷成为“德化造”。加快推进大师园、红旗坊、月记窑等项目建设,提升陶瓷艺术驻地中心,抓好妈祖文化产业园、仙境艺术家村、曾成钢雕塑工作室、郑宁艺术馆、麻双鸣艺术巡展总部、曹爱勤艺术馆及生产基地建设,争取中央美院教学实践基地早日落地,打造一批高水平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扩大品牌影响。在北京、福州等地建设中国白推广展示中心,积极筹划与国际陶瓷名产区建立“陶瓷之都国际联盟”,有序推进国际友城工作。筹建陶瓷产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在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开设“中国白·德化瓷”专馆,在进博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国内外重要展会设置整体展示陶瓷专区,抱团拓展市场。推动德化餐具走进高端酒店、A级景区,策划举办高端陶瓷餐具发展大会、设计大奖赛等活动,抢占日用陶瓷高端市场。加强与厦门国贸会展合作,举办瓷博会,提级双年展、大奖赛等,培育壮大县域会展经济。强化品牌培育和孵化,力争新增商标注册2500件、专利授权1800件。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建成中国德化(陶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构建“3中心+1平台”知识产权服务矩阵。
提档升级全域旅游。持续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力争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抓景区提升。持续推进东、中、西三条旅游线路提升,加快九仙山景区、塔兜温泉等资源收购,力争新增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各1家,打造一批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观光工厂、星级展馆。推进石牛山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提升,争创以石牛山为核心的省级旅游度假区。支持乡镇因地制宜创建艺术小镇、运动小镇、湖居小镇、康养小镇等,推进浔中瓷谷仙境、美湖仿古轨道观光小火车、水口岱仙湖康养度假等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抓好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运营,开发特色美食,发展精品民宿,优化旅游交通,研发陶瓷、农特旅游“伴手礼”,创新旅游娱乐产品,规范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抓文旅融合。贯彻实施《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持续打造“一城瓷器百馆游”,加快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何朝宗公园建设,做好“世遗文化+陶瓷”“世遗文化+旅游”文章。深化“旅游+”“+旅游”发展战略,支持培育“现代农业+旅游”“智能制造+旅游”“体育康养+旅游”“绿色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休闲农旅新文化,建设龙浔镇千亩闽台两岸农旅花艺游产业园,争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抓宣传营销。实施“引客入德”行动,开展旅游推介4场以上,支持乡镇和景区举办帐篷节、美食节、文化节、采摘节、民俗节等节庆活动。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一批网红点、打卡地、旅游爆款,把点击量变成游客量。支持主要景区与旅行社、网上旅游营销企业合作,深化与周边旅游圈接轨融合,把更多游客引入德化。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执法,严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