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施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科技升级,提高全要素产出效率,促进产业生态繁荣兴旺。进一步锻造“外滩金融”金字招牌,持续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聚焦资产管理和金融科技两大增长极,吸引头部机构、各类关联项目加速落地;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生态,以金融文化培育为示范引领,全面支持高能级金融行业组织和智库发展,组织各类活动、营造更好氛围,在更高起点上,不断提升“外滩金融”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商旅文融合发展水平,高标准打造世界级商业地标,全面提升南京路步行街区综合功能,完成世纪广场及周边业态升级,优化完善街区管理机制;布局建设高雅时尚的淮海中路街区,推进尚贤坊等关键节点项目,结合灯光升级打造,开展支马路业态调整和街区公共空间营造;融合打造兼具“东方韵”与“国际范”的大豫园片区,进而贯通豫园、十六铺到董家渡的商业动线;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消费新场景,更好激发消费潜能;强化设计之都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时尚和创意设计产业,吸引集聚全球名品的首店、旗舰店。进一步打响“黄浦最上海”文旅品牌,深化“演艺大世界”建设,精心策划开展“定名五周年”系列推介活动,打造“星罗棋布、多点开花”的文旅新空间,有效带动优质资源集聚和优秀团队荟萃,打造一批功能复合的文娱综合体。支持艺术品、电竞等产业发展,持续增强文化活跃度、吸引力和品牌传播力。
积极优化综合发展环境。聚焦优化营商服务,进一步完善大招商机制,持续深化“证照分离”、企业住所登记便利化改革,创新实施信用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积极探索“全场景”智能服务和“四个一”服务模式。聚焦优化人才服务,进一步完善“1+X”人才政策体系,打响“才聚黄浦”品牌,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人才发展链,实施新一轮人才安居工程,坚持“实物+货币”多元模式,持续拓展安居渠道,吸引各类人才近悦远来。聚焦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区域规划,精心做好旧改新释放空间的规划落地与功能提升,强化历史风貌区的更新活化,聚焦外滩金融集聚带、北部片区、金陵路、大新天地等重点区域,强化空间载体和产业要素之间的耦合,促进功能升级。
(二)创新驱动增活力
积极把握“科创回归都市”的新趋势,发挥黄浦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壮大经济新动能,助力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
着力打造科创政策体系。充分把握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阶段的创新规律,深耕金融科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细分赛道,制定出台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推动建立健全风险共担机制和创新的全链条加速机制,切实强化“主管部门+功能性国企+功能性平台”的联动机制,组团实施有针对性的服务,推动更多技术成熟、发展领先的企业落户。发挥金融、专业服务业优势,促进科创产业发展,深入推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交融共生,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着力优化科创空间载体。围绕降低创新成本,支持科创集团探索市场化运作,切实盘活区内闲置空间,打造高品质科创载体。依托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优势,持续推动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和“海派智谷智能制造科创平台”等优质创新园区的新一轮发展,吸引更多研发团队、优质机构、创新资本入驻。
着力打造创新生态圈。大力营造激情忘我、敢闯敢拼的创新文化。立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积极搭建跨领域、跨行业的交流平台,大力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碰撞,促进科技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推广更多高质量的数字化场景,实现研发与应用、技术与资本更好对接。
(三)用心用情惠民生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确保“两旧”改造有序推进。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任务框架,进一步细化“两旧”改造实施计划,高质量推进已启动的零星旧改和小梁薄板房屋改造项目。聚焦重点难点,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全力以赴完成成片旧改收尾。探索外滩“第二立面”老建筑产权归集新路径,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深入实施社区“微更新”,完成老旧住房综合修缮22万平方米以上,扩大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覆盖面,持续提升居住品质。
深化民生服务普惠共享。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新业态、新职业的劳动就业指导,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创业型城区”建设,促进校区、社区和园区创业资源互联互通,提高创业服务精准度。深化“五边形”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联网医院”模式,力争实现街道全覆盖,实施“家庭—小区—街区”整体性适老化改造,建设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扎实开展妇女儿童纲要规划示范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城区建设,加快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强化社会救助“政策找人”机制,拓宽困难人员医疗保险资助发现渠道。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多元住房需求,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多品类供应体系,建设筹措2000套、供应1200套。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管,提升主副食品供应水平,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新建1家标准化菜场,扎实开展粮食安全各项工作,提升本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推进“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优质示范学校规划建设,完善“紧密型集团学区”办学,强化数字赋能,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巩固“双减”成效。加强“托幼一体化”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婴幼儿服务示范城市。加大健康促进力度,迎接国家卫生城区复评审。进一步完善两大医联体运行机制,引导区属公立医院争创三级医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新增市级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2家、中医示范站点2家。探索卫生与体育、卫生与医保相结合,拓展“功能社区”健康服务。加快区疾控中心改扩建。推进文庙改扩建,区文化中心基本完成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持续推动全民健身,推进“嵌入式”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布局街道社区市民健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