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改革、促创新,系统高效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努力为高质量发展集聚更多资源、积蓄更多动能。
集成推进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极简审批”,全面提升“拿地即开工”“超级管理员”、代办帮办等服务效能,进一步打响“泗易办”政务服务品牌。聚焦企业群众关切的高频事项、重要事项,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年内新上线运行“一件事”26件,努力做到企业和群众办事“零跑腿”是常态、“跑一次”是上限。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将普通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切实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建立“绿水青山”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大力培育创新动能。以省创新型示范县建设为引领,持续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0家以上。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编制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图谱,着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创新项目,力争全年招引科技型企业40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组建行业科研院所、创新联合体,年内转化高科技成果50个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亿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综合体“扩容强体”,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器分别不少于1家,科技综合体空间使用率达90%。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年引进“科技副总”60名以上。
持续激发开放活力。完善园区体制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激励各类园区争先进位、提档升级。优化开发区功能布局,积极推进“区中园”建设,调增调优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对全县发展的支撑度贡献度,年内园区工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工业开票销售占全县比重超过70%。加快高新区科创中心建设,加强与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创建省级高新区。推动吴泗工业园与吴江深度合作,扩大两地产业、企业交流对接,促进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园区,全年承接南北转移项目10个以上。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计划,大力引进培育跨境电商平台,支持外贸企业“稳订单、稳运营”,全年新增外贸市场主体70家以上,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50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
(四)抓建管、创特色,内外兼修提升城市品质。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为统领,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着力建设高颜值、有温度、更可爱的现代化城市。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坚持以精明增长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大力实施“西进、东优、北展、南联”战略,推动城市各片区联动开发、融合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拓空间、增韧性。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谋划和推进,切实做好346省道泗阳段、347省道泗阳段东延等前期手续,加快“一桥两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年内267省道城区段、343国道来安至众兴段建成通车。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社区,年内完成房屋征收100万平方米,提升改造老旧小区16个,打通未贯通道路2条以上。扎实推进韧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新建污水管网2.2公里,完成市民西道等易涝片区和积水点改造。持续推进小区物业管理提升,加大违法建设整治力度,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化水平。统筹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提升改造森林公园、黄河故道湿地公园等公园景观,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全年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坚持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对停车场进行“互联网+标准化”改造,全年新增智能停车泊位1100个。
强化城市精细管理。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平台作用,推动数字城管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实现“一网统管”。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智慧环卫、智慧执法、智慧渣土等行业可视化管理,年内完成菜场、学校、疏导点等重点区域远程管理试点工作,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系统开展城市“微整形”“微治理”,着力解决乱停乱放、乱贴乱画等管理难题,让城市处处干净整洁、人人文明有礼,年内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五)抓衔接、固成果,乘势而上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四化”同步,统筹推进“三农”工作,积极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加快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年内新建高标准农田5.4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4.5万吨以上,能繁母猪存栏量2万头,让“米袋子”“菜篮子”更有保障、更加丰富。加快壮大“223”农业产业矩阵,推动全产业链升级,全年新招引农业重大项目30个以上,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达75亿元。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农业园区体系,加快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来安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成市级以上示范园。放大“食在泗阳”品牌效应,孵化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示范家庭农场20家,新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20个,积极争创国家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深化乡村建设行动。以新一轮农房改善为支撑,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清零、1980年前老旧农房改善,全年改善农村住房1200户以上。结合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推动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年内改造农村公路20公里、安全防护工程150公里,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率85%以上。围绕打造沿古黄河复合型生态富民廊道,加快土地整理、水系连通、生态提升、交通畅联等基础建设,推动廊道建设走在苏北前列。片区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年内新改建农村户厕1.5万座,新建农村生态河道80公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