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关心关怀的结果,是区委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团结拼搏、不懈奋斗的结果!每一个坚毅笃行的身影都令我们感动,每一名为淮阴发展躬耕付出的奋斗者都值得我们铭记!点点星火,汇聚成炬,映照着淮阴人不甘落后的志气和骨气,彰显着淮阴人奋勇争先的团结和力量!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辛勤耕耘的全区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位老同志,向驻淮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队员、医务人员、物流快递员和基层工作者,向监督、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关心、帮助淮阴发展的省市属驻淮单位同志、科技镇长团团员、省市委驻淮工作队队员,向所有参与淮阴建设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淮阴各项事业还处于爬坡过坎、跨越赶超的紧要关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疫情反复延宕影响,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房地产等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很大影响,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教育、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还不够均衡,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有待提升,推进共同富裕任务艰巨;安全生产、债务化解等领域风险挑战不容忽视,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亟待进一步增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今后还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改进提升。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淮阴全面争创“全国百强区、全国百强高新区”的攻坚之年,必须展现新气象、奋进新征程。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锚定“全国百强区、全国百强高新区”创建目标,落实区委“一年一大步、两年上台阶”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确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阴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5%以上,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货物贸易总额、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完成市定任务;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PM2.5年均浓度、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等环境指标持续改善;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其他各项目标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项目至上,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提质增效
以招大引强“壮根基”。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持续释放“1+3+N”招商机制潜力,突出“一把手”抓招商,开展“6+12+6”招商推介活动,打好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组合拳,新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个,力争百亿级重特大项目再有新突破。锚定开工、竣工、投产三大节点,深化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季度观摩制度,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不低于10个,竣工项目转化为列统企业60户,全力营造“周周有签约、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开工”的浓厚氛围。完善“四个一”帮办机制,强化全程“保姆式”服务,加快推动淮昆精密模具产业园、京华智能科技一期等重特大项目投产达效。
以产业升级“强赋能”。深耕“绿色食品、新型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持续实施“产业强链”“百企引航、千企技改”行动,力争工业投资增长超25%。推动骨干企业树品牌、提标准、强质量,培育上市后备企业5家,助推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建成“灯塔工厂”。瞄准潜力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更多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瞪羚”企业2家。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鼓励企业加快工业机器人应用、关键工序自动化等领域综合提升,新增市级以上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3家,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覆盖率达75%;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企业上云步伐,星级上云企业总数突破75家。
以园区建设“添活力”。始终把园区载体作为项目引建、企业转型的主战场、主阵地,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盘活“沉睡”资源,提升项目承载力。高新区围绕争创“全国百强高新区”,深入实施低效工业用地清理盘活行动,积极储备1-2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用地,有效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智能制造普及率,确保经济贡献率和综合排名再上新台阶;依托江淮科技园、宁淮电子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引导“头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获批高新技术企业2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3.5%。农科园聚焦国家级农高区创建,做大做强种子种苗主导产业,加快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创建,深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商贸服务中心深入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建设,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态,加快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样板”。
二、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在更高水平上集聚发展动能
更实举措深化改革。强化创先争优意识,用好“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政策,加大要素配置、国资管理、金融创新、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力争更多改革获得省市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积极做好国企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区国有企业优化整合、区管融资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加快区城市资产公司AA+评级步伐,积极建设国资监管信息化平台,切实提升国资监管能力。加强产业基金运营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引导撬动作用,助力企业开拓市场、项目落地建设、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