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二优三,提升双轮驱动力。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一起抓,一体推进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行动,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实施企业提质降本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以上、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狠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增战新产业企业5家、产值增长40%。推动“科创+产业”发展,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双提升”行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各1家。深化产学研合作,登记科技成果200项,授权发明专利14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5%。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20亿元以上,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1个、市级智能工厂2个。提升服务业发展,优化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培育入库重点服务业企业15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常态化开展促消费活动,实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扩展重点商圈,点亮夜间经济,加速集聚性、接触性消费恢复。优化流通网络、创新商贸业态,新增限上商贸企业40家。推动电商快递物流产业融合发展,中通快递智慧物流园建成运营,新增电商企业15家,实现网络销售额超25亿元。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牵引,实施风景道提升工程,高品位打造沿线节点。有序推进工大开元等企业上市工作,新增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5家,完成上市股改企业2家。开工建设城投大厦,加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企业招引培育,新增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5家。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培优育强,激发农业新活力。接续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5000亩、改造提升2.3万亩,实现“大托管”3.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2.5万吨。依托中茶所“双新”示范基地等,加快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6%。加大农机产业培育、农机装备推广力度,创建市级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个,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6%。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3000万棒食用菌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施集食用菌产业园开工建设,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以上、产值增长15%以上,特色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创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2个。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培育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0个、农民合作社5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1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二)聚力建平台,三大板块联动发力
加快新型功能区建设。围绕“扩区、招商、赋能”三大方面,抓好“六个十”:推进征地拆迁、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德兰明海、泰和九思、凡儿特半导体等项目开工建设,确保10平方公里初具规模;建成4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10万平方米蓝白领公寓,加快毗邻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完善电力、管网等配套设施,推动启动区一期、二期联通,基础设施投入超10亿元;紧紧围绕半导体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全力招大引强,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百亿级项目再现新突破;充分发挥基金杠杆作用,新增基金投放10亿元以上;推动飞利浦智能家电、博晶显示科技等项目达产升规,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10家;瞄准行业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启动10家企业培育上市计划。进一步优化新型功能区体制机制,整合南谯经开区、南谯片区建设管理办公室等有关力量,切实增强内生动力。
推动高教科创城发展。紧紧围绕“高教+科创”定位,加快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试验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着力建高校,加快建设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校区、中航未来航空职业学校。着力引人才,促进创新平台、科技项目与高层次人才良性互动,引进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超25人。着力攻科研,推动创新平台集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引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少于5个,滁州大学科技园创成全省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着力聚项目,围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抓好项目招引建设,培育入库重点服务业企业8家,实现营利性服务业收入5亿元;积极创建滁州软件园,入驻软件开发类企业10家。
促进经开区提质。突出融合发展、提质提优,加快实现与新型功能区配套一体化、发展一体化、项目一体化。完成红花湖路、皇庆湖路延伸段等14公里道路建设,配套实施12.8公里雨污水管网等建设工程,220千伏法华变电站建成投用,110千伏牛庄变电站开工建设。抓好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5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16%。开展经开区提质扩量增效三年行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覆盖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差异化实施要素资源配套政策,确保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10%以上;加大“腾笼换鸟”力度,盘活僵尸企业5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启动“管委会+公司”改革。沙黄工业集中区重点推进道路、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工业项目5个、新投产6个。
(三)聚力增动能,三个环境持续优化
提升亲商安商营商环境。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目标,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做优扮靓“亭满意 谯头堡”营商环境品牌。以服务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依托区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活动,切实做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有诺必践,企业诉求办结率达100%、企业满意度高于全市平均。持续壮大民营经济,完善市场主体支持政策体系,新增民营企业1500家、个体工商户3300户。深化“双对标”行动,抓好15个重点领域指标和市场主体满意度提升,确保在季度评议、年度考核中争先进位。积极引导行业商协会高水平发展,更好发挥联络政企、链接市场作用。扎实做好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