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集中力量实施“七大提升”行动:
(一)实施产业能级提升行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突出招大引强,培育优势产业。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大招商、招大商,发挥驻深招商联络处、商会协会、招商大使、招商地图作用,主动跟进“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迁移辐射,力争2023年签约产业项目80个,总投资200亿元以上。全力招引行业头部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强化“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梯度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90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速18%以上。
突出建圈强链,放大集群效应。发挥蓝田开发区主阵地作用,坚持错位发展、协同互补,以园区主题化推动产业集群化,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园、新经济产业园(试点)、恒丽智能产业园、盈科智谷产业园等载体,引导聚集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产业项目,打造专业化、差异化产业“园中园”。立足龙文产业链实际,谋划一批新旧动能转换和延链补链产业项目,探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坚持一条重点产业链、一个区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跟进,着力做大做强高端食品饮料、精密电子装备、新型消费电子等优势产业。
突出扩量提质,激活城市业态。实施总部集聚和培育行动,吸引央企国企民企等行业龙头区域性总部和职能总部入驻龙文,引导全市金融、物流、建筑、文创、互联网以及“三大三新”等行业领域企业总部落户龙文,打造漳州总部经济核心区,提升城市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益。加快锦绣碧湖A、C地块、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推动吉马—万达广场、市民广场等项目早日落地,着力打造万达、宝龙、吾悦及闽南水乡“三点一线”城市消费群,形成大商圈,提升人气度。用好用活龙文城市会客厅、品质龙文展示中心等优秀平台,搭建更多交流互动窗口。组织商贸企业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节节有促销”,让城市更有活力、消费更有热度。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拓展二手车交易市场,积极引进大型批发业,开辟新消费点。
(二)实施项目引建提升行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全方位谋划储备项目。把项目谋划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围绕建设“都市核心、商务高地”,谋划一批惠民生、促发展、补短板、强弱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生事业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2023年计划实施区级重点项目215个,总投资989亿元,年度投资201亿元。扎实做好市重点项目跟踪,2023年拟申报实施市级以上在建重点项目52个,确保按计划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持续跟踪已申报2023年专项债券项目16个,总投资129.55亿元,专项债券资金需求22.29亿元。
全周期服务保障项目。继续深化领导干部挂钩、部门联系项目建设制度,实行专班服务、挂图作战,强化节点管理,定期调度会商,推动已开工的项目顺利施工,尚未开工的项目尽快开工,确保每个项目都按计划、按进度、按要求实施。持续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健全项目观摩、帮办代办等工作机制,继续推广“交地即办证、拿地即开工”高效审批模式,探索试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工业类重点项目信用承诺预审制等新机制新模式,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全流程监管考核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监督云平台,深化“互联网+”重点项目管理机制,做好省市重点项目动态跟踪,实行项目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时效性评估、随机性问询,倒逼项目按时按质建成投产,形成储备一批、安排一批、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实施城乡品质提升行动,做精做美中心城区
高位推进城市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北溪“一江两岸”战略发展规划及城市设计,打造跨江联动一体发展的城市中心拓展区和生态科技创新区,进一步拉开山水系、交通网、建筑群框架,为城市二次开发留足“美丽空间”。严格执行规划控制,建立健全城市建筑艺术委员会制度,突出建筑协调美和空间韵律美,区分不同地块用途,加强建筑形态、高度、颜色等规划管控,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的城市靓丽天际线,充分彰显龙文神韵和特色,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品质。
精心实施片区开发。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人,统筹考虑片区功能定位、业态植入、投入产出,高标准推进建元、东屿、上美湖新社、虎山、九十九湾四季花海等“五大片区”组团开发。通过修缮、改造、重建等方式,多点布局、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市政基础、公建配套设施,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断增强产业发展、人口集聚能力,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加速推动龙文向“城市核心”实质转变。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交通路网“内联外延”,推动九龙大道改造、丹洲大桥及连接线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速东部公交枢纽、小港路跨线桥、物流城路等项目建设,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加快构建城市慢行系统,创建串联山水、景点、商圈的城市慢行示范区。加快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合理增设街巷夜间、周末停车位,力争全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00个。整治城市夜景照明,提升城市重要节点、走廊夜景照明品位,推进路灯节能改造,增设多功能灯杆。利用城市低洼地、池塘湖泊等建设滞洪区、雨洪公园,争创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增设一批“口袋公园”“沙坑乐园”“城市菜园”,加快建成智慧体育公园、景山公园等,稳步推进体育场馆、户外运动场所、居民健身设施等项目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同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逐步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探索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十分幸福”完整社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