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牢监测、帮扶“两个环节”,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抓实村级集体经济、扶贫项目资产“两个基础”,用好驻村工作队、基层党组织“两支队伍”,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实施“培强扶优消薄”工程,组建振兴公司、强村公司,创新乡村运营机制,激活闲置资产资源,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增至22个以上。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新农人”“乡创客”“土专家”。以卖花渔村、问政村为切入点,打造具有独特IP的特色村庄,展现新时代“新安山居图”美丽画卷。
全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扛稳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田长制”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新建高标准农田7000亩。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打造“1+15”示范村镇(基地),壮大歙茶、中药、养殖、林特、农旅乡愁和乡村数字六大特色产业,新增家庭农场20家。实施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深入推进新安江流域亚行绿色茶园生态补偿试点项目,打造“六统一”茶园2000亩、高质量菊花生产示范基地10个,茶菊产业综合产值超20亿元。实施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扩大“徽商歙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培育“皖美农品”2个以上。围绕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推动创意赋能、数字赋能,深化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健全生态、农特、文旅产业化体系。
全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建后运维水平。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自然村整治40个。推进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探索村落景区创建运营,打造景区村庄2个。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严禁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坚持改水改厕、保障供水和污水处理同步推进,完成改厕600户以上,推动城市供水管网向雄村、坑口延伸,新建村级污水处理站点18个。积极争取新开行“四好农村路”补短板项目,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城乡公交化改造和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织密农村基础设施网。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坚持内外兼修,塑造城乡品质新面貌
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协调联动发展。
高起点规划。强化规划引领和土地用途管控,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6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54个村庄规划编制,逐步形成保护发展“一张图”,建立健全“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施11个片区土地成片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整治及矿产资源专项规划修编,全力构筑自然资源保护屏障。健全乡(镇)规划专员、村联络员制度,提升乡村规划管理水平。
高标准建设。启动杭瑞高速杞梓里互通及徽州古城服务区、歙黟一级公路延伸段、新安路跨铁路立交、富丰新城商务服务中心、徽文化非遗传承职业教育基地、德胜门修复等项目建设,加快县医院医疗能力提升、游泳馆、长青路改造等项目进度,确保黄千高速、城区社会公共停车场、古关桥等项目顺利完工。积极争取新安江流域(歙县城区)防洪治理分洪工程纳入《全国防洪薄弱环节方案》,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雨污分流及排污口改造,新建污水管网6.4公里,修复改造51公里,完成老县委宿舍、丰乐西园等4个老旧小区改造。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持续推进深渡山水画廊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打造桂林网球、三阳清凉、许村文创、雄村盆景4个微型产业集聚区,继续支持北岸、霞坑、富堨、王村、杞梓里、街口等中心集镇特色化发展,着力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高水平管理。健全网格化机制,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管理,积极争取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参评资格。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体系,提升综合监管效能。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持续推进综合保护利用。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步伐,开通县城至北岸、深渡等城乡公交,让群众出行更舒心、更便捷。有序实施重点乡镇建筑垃圾中转处置项目,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范围,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1个以上。
(六)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生态文明新样板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合力守护一江清水。高水平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加快打造新安江百里画廊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实施2条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扬之、富资、昌源等河道治理21公里。强化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置监管,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减肥减药,巩固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实施全流域控氮控磷和生态修复,确保省界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全力构筑生态屏障。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推深做实河长、林长、生态环保监督长制度。协作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加快建设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生态屏障。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开展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完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常态化监测体系。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专项监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形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推进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实行分区治理,科学精准施策,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有力推进“两山”转化。建立资金、产业、人才等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林业碳汇等资源市场化交易。积极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探索设立“两山银行”,启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基地创建,高质量建设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快“两级联创”,确保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通过验收,启动国家级示范区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