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10日)

  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持续攻克一个个问题堡垒,积小胜为大胜。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

  芜湖作为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建设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处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长三角和经济增速最快的中部地区的交汇枢纽位置,随着城市能级的不断提升,重点产业集群的持续壮大,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建成,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芜湖垂直崛起迎来重大利好,未来五年将是我们冲击全国50强、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芜湖走在前”,进一步抬高标杆、争先进位,以更宽广的视野,在新的坐标系中谋划更高质量发展,加快在一些优势领域和创新赛道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进一步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奋力飞得更高、飞得更稳,让全市人民因芜湖而自豪。

  面对新坐标、新使命,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变局中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围绕加快建设“五个安徽”和“六个现代化芜湖”,发展指标对标全国前50强城市,发展模式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芜湖篇章!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开放优势不断扩大,人民健康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发展质量核心指标稳居长三角第一方阵,人均水平全省领先,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年均增长9%,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5%以上。到2026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长三角中心区平均水平。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数字化治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重点抓好五个方面战略任务。

  (一)推动模式变革,催生新发展动能

  我们要打破发展的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大胆凿开新的发展泉眼,创新垂直崛起的模式,打造新思路的试验地、新事物的生发地、新产品的首发地。创新思想理念。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用平台的思维成事。常态化开展“学习合肥、追赶合肥”和向沪苏浙先发地区学习,以长三角先发城市标准来检视、衡量每一项工作。抢占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区域竞争制高点,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推动产业发展、改造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全创改”,善于用市场的手段推进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全面深化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财政金融、国资等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绝对便利、相对便宜、持续开放、普遍公平、全面安全的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进自贸片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建设联动创新区。创新项目落实。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落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着力破解土地、能耗、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推动“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落地见效,做到“拿地即开工”。实行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目标按时按质按量落到实处。创新管理服务。树立管理的核心就是赋能的理念,持续做好“1%工作法”“畅聊早餐会”等创新服务,实施小升规奖、上台阶奖、安家补助等惠企惠民政策,推动更多政策纳入网上政策超市,实施“一屏通办”改革,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组建模式创新策划团队,引导企业发展模式变革。

  (二)深化融通赋能,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充分发挥战略叠加效应,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升国内外市场链接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促进交通融通,构建开放大通道。加快建设“翅膀上的芜湖”“轨道上的芜湖”“航道上的芜湖”“高速公路上的芜湖”,形成“空铁水公”多式联运交通体系。建设动车运用基地,提升高铁枢纽始发能力。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开通国家航空一类口岸,建设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促进数字融通,打通信息大动脉。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工程,以产业数字化带动数字产业化,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以数字化变革催生发展新动能。促进两业融通,提升产业大价值。挖掘制造业供应链消费链两端潜力,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节能环保、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健康、养老、教育、文旅、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区域融通,落实国家大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建设。共建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带,推进沿江智造走廊建设。

  (三)建设“八个平台”,激发新发展活力

  我们要坚持系统谋划、统筹规划、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多链协同”的发展生态。做大产业平台。以拓展内需市场提高产业链稳定性,以打造本土全能冠军提高产业链控制力,以培育隐形冠军提高产业链韧性,以改善新营商环境提高产业链协同性。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支持企业在上市融资、扩大产能、跨界融合、提升品牌、完善配套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发挥各类开发区产业主阵地作用,争创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5家千亿级企业、15家百亿级企业。做强创新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的主题鲜明、专业运营、服务完善的创新园。围绕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大院大所、政府三方共建创新联合体,孵化人才团队、催生专精特新。夯实金融平台。推进企业股改上市,打造“政府母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联动发展的“基金丛林”。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新金融,实施好“政银担”、税融通、信用贷等金融政策,升级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做优政策平台。运用系统思维,强化政策统筹,破解政策碎片化问题。用政策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健全政策制定—兑现—评估—反馈体系,形成政策闭环落实机制。共享智慧平台。创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设立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数据公司、数字治理研究院,打造“三位一体”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赋能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把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创新生产、创新生活、创新交易、创新治理的试验场和竞赛场,催生更多传奇式创业、现象级事件和颠覆性创新。用活人才平台。大力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推进“3113”人才工程,发挥人才发展集团“强磁场”作用,建设安徽创新中心,打造“创业芜优”之城。创新场景平台。把最优质的资源和盘托出,打造“场景引领+技术突破+体制创新+产业培育”模式,将未来趋势变成现实场景,将现实场景变成具体项目,用具体项目催生创新企业。优化生活服务和社会治理平台。打造30个集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八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两级中心”,培育连锁型、品牌型社会服务中心,构建5分钟生活服务圈和15分钟综合服务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254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