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消费活力。顺应消费市场升级新趋势,优化商品质量和服务供给,促进消费持续恢复。提升城市商圈消费能级,培育夜经济,打造特色街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实施西商农商城二期,打造农资农机市场。加快实施“快递进村”“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养老托育等现代服务业,谋划实施茅仙洞风景区4A级创升。做大做强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平台经济,电商交易额增长10%以上。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家,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亿元。
(二)统筹工业转型和园区转轨,聚焦新兴产业求突破。
做大园区承载平台。高水平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完善“一区多园”产业规划。有序推进开发区放权赋权,实施法定机构改革试点,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深化“标准地”改革和“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管理。加快筑巢引凤,推进9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实施凤凰产业园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开工三角地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强力推进腾笼换鸟,深度治理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用地。加强与仪征市汽车产业园等园区合作共建。全年引进项目30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产值增长30%。
做强五大新兴产业。坚持以产业集聚引领县属工业突破式跃升,加强补链延链强链,加快产业集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攻新型显示等高端领域,实施显示屏背光模组等12个项目。新能源产业主攻光伏、风电、锂电池、储能等领域,实施淮河能源光伏发电等13个项目。新材料产业主攻新型建筑材料,开工3个固废处置循环园、1个粉煤灰循环园,建成新集、岳张集、顾桥等3个循环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攻工程机械、节能设备等特色装备,实施掘进设备等3个项目。绿色食品产业主攻蔬菜、优质粮等绿色农产品,实施6个项目。
做优科技创新生态。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探索“科创飞地”模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落实“1+3+8”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创新平台2家。申报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创新)中心2家以上。实施技改项目35个。新增“专精特新”企业、“两化”融合企业、“两新”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分别为2家、2家、10家、20家,高新产业增加值、战新产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统筹改革开放和区域一体,聚焦营商环境求突破。
精准推进改革。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推动州来集团参与新兴产业领域合作。加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模。实施数字化改革。提升农村“三变”改革质量,深入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开展医保基金监管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推深做实预算管理、税收征管、综合能源等领域改革。
全面扩大开放。抢抓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遇,全面深化与仪征市结对合作,积极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推动建立与沪苏浙匹配衔接的制度机制,加快构筑开放发展新格局。开展干部挂职、跟班学习。抓实园区合作、产业协同,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康养等资源共建共享。全力融入合肥都市圈,积极结对肥东县,当好合肥“产业配角、合作伙伴”。积极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凤毛快速通道、新港综合码头及疏港公路、宁洛高速淮南连接线等项目,提升区域一体化通达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加快打造“多链协同”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推进涉企审批“四减”。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持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推动各领域全程网办。打造“四送一服”升级版。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深化政银企合作,促进融资15亿元。落实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新增市场主体5000户。
(四)统筹乡村振兴和城镇建设,聚焦县城能级求突破。
提升城市能级。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更新改造主城区,推进淮河路以南片区路网建设。实施沿农水路、交通路、凤台淮河大桥老旧小区连片改造。启动青年南路菜市场、古城菜市场综合改造项目。全面提升凤凰湖新区,持续实施凤凰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及配套设施PPP项目,新建续建道路15条。开工凤凰湖商业综合体及五星级酒店、中轴绿地广场,打造现代城市新地标。加快建设刘集片区高品质新城区,启动刘集安置区建设,继续推进凤城大道西延。积极推动河东片区转型,继续实施开发区PPP项目,完成李冲回族乡饮水安全工程扫尾。推进棚户区改造,新湖新村二期、稻香花园社区斜路陈项目主体完工。开工县污水处理厂三期、县水厂二期及新区供水提升泵站工程。
聚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产业,培育糯米小镇等区域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州来绿港二期、三期及14个乡镇X辐射园区建设,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高标准农田2.06万亩。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为引领,新增规模化托管20万亩。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两强一增”行动。加强乡村建设,完成28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个。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更好水”项目,开工关店、顾桥安置区水厂和钱庙水厂水源置换项目。积极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