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1月12日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胡春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经历了风雨洗礼,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攻坚克难、顶压前行,真抓实干、创先争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全力稳增长,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全面落实中央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全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30条举措,千方百计推动经济向上向好。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7.1亿元,增长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2亿元,增长4%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5160元、21600元,分别增长4%、7.1%。创新创业政策落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等17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二)强力扩内需,硬核支撑持续筑牢。扩投资有力有效。压茬推进招商引资季度攻势,创新开展县市区、园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专场活动7场。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42个、新开工427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34个,惠科电子纸、爱旭新能源等11个30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晶隆半导体、明锐显示芯片、恩清半固态电池、瑞达明泰新材料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光启新能源、华睿生物、福莱特四期、天铂智能装备、华塑可降解新材料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列入省重点投资计划项目185个、总投资3755亿元,均居全省第二;参加省四批开工动员项目171个、总投资155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3亿元、均居全省第三。促消费提档升级。深入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开展汽车、家电、餐饮、文旅等“乐享亭城”系列促消费活动350余场,发放消费券及补贴资金3.2亿元,拉动消费超50亿元。净增限上单位223家,总数达2588家、居全省第三。天长、明光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琅琊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小岗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遵阳街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年接待游客4096万人次、旅游收入397亿元,分别增长11.6%、17.8%。强保障支撑有力。抢抓“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30个、资金21亿元;发行专项债项目154个、资金119亿元,均居全省第二;全市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到91支、总规模达876亿元,已投项目222个、总金额267亿元。获批各类建设用地4万亩、居全省前列。能源保供更加有力,皖东北天然气管道二期项目主体完工,滁州天然气调峰电厂建成投运,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80亿千瓦时、新增发电装机超170万千瓦,均居全省第一。
(三)大力促转型,新质生产力持续壮大。创新驱动力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研发投入92.8亿元、居全省第三,跻身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500家、3500家,分别居全省第三、第二。通用生物等4家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居全省第二。博西华、全柴获评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6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工大智谷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安大滁州研究院3个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开工建设,安大与滁州首个联合研发中心成功揭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化调整“8+3”新兴产业链“链长制”,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41家、总数达2807家,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净增战新企业105家,总数达705家、居全省第三。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53家,均居全省第三;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个、数字化车间16个,均居全省第二。金禾实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实现我市零的突破。出台全国首部促进光伏产业发展地方性法规,成功举办光伏行业技术创新大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获评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省第一。民营经济考核居全省第二,2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5家企业入选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百强。科技人才支撑进一步夯实。接续推进招才引智“十大举措”4.0版,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等系列活动,新引进高层次人才663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1万人。新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数均居全省第二。连续三年成为全省人口净流入3个城市之一,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首次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营商环境品牌进一步擦亮。持续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企业诉求“一口”收办、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建成全省首个企业综合增值服务专区,为企服务平台线上受理企业诉求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达99%以上。免申即享兑付各类奖补资金4.6亿元、惠及企业超千家。
(四)聚力激活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新增国家级试点13项、省级19项。农村改革试验区等5项涉农“国字号”整市试点深入推进,耕地保护做法入选全国农村改革典型案例;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分别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均为全省唯一。市、县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一体化发展迈出新步伐。苏滁高新区经营收入超500亿元,扩展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顶山—汊河、浦口—南谯2个新型功能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187亿元;3个宁滁结对合作产业园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47.5亿元。定远、全椒两个合滁合作园累计签约汽车零部件等项目46个。滁州经开区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考评中排名第35位。4家开发区进入全省30强,2家开发区获批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圆满承办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23次全体会议、首届长三角功能农业与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长三角台商经贸合作(滁州)峰会。外资外贸培育新动能。深入实施“徽动全球”滁州行动,外贸实绩企业突破1200家、居全省第二,实现外贸进出口410亿元。新设外资企业39家,实际使用外资12.2亿元,跨境电商业务实现县市区、园区全覆盖。组织500余家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获意向订单累计超40亿元、增长20%。
(五)着力促融合,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建成示范区项目12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67个。滁城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96个、完成投资70亿元。花园路下穿京沪铁路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滁城排水综合整治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清琅大桥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建设,经验做法在全国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6.1万亩、居全省第一。水产品、食用菌产量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33万亩、农机总动力达745万千瓦,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成功举办绿色食品国际化市场与创新大会。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链项目177个、总投资371亿元;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9个。大力实施“千万工程”,新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4个、中心村50个,新改厕超1.6万户。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无一返贫。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沪宁合、合新、宁淮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滁州北站货场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凤阳—定远、明光—盱眙、全椒—禄口、金湖—天长—仪征等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扬州—淮南高速、京台高速改扩建开工建设,滁合高速主体基本完工,宁洛高速改扩建提前通车;全市首座通用机场—明光女山湖机场建成运营。滁河、池河防洪治理工程开工建设,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城西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主体完工。新增5G基站2900个,累计开通1.2万个,成功获批国家“千兆城市”。
(六)倾力惠民生,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开展各类招聘2567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支持毕业生求职创业等省50项民生实事、医疗资源补短板等代表票决10件实事年度计划全面完成。困难群体医保参保率100%。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天长、琅琊获批省级医养结合创新发展试点,来安获批省级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配合接受中央环保督察,中央及省历年交办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超98%,全面完成滁河水污染事故处置。PM2.5平均浓度优于年控目标,20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整市入选全省首批市级现代水网先导区。新完成人工造林超3万亩、居全省第三。成功申报全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全省唯一。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2所、新增学位2.1万个。高考综合改革首考圆满完成。3所中职学校创成省A类学校、数量居全省第一。滁州技师学院入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校区一期建成招生。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校区建成投用;滁州学院与华为等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进健康滁州行动,市政府与东部战区总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市转诊会诊服务中心和“一站式”就医服务实现县域全覆盖。文体事业加快发展,《二十四节气里的滁州味道》入选《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全市规上文化企业数达276家、居全省第二。与体育总局签订“国家手球后备人才梯队”共建协议,第十届世界青年女子手球锦标赛在滁举办,2024滁州马拉松激情开跑。圆满完成五经普工作。民族宗教、援藏援疆、对台事务、外事侨务、供销社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七)合力保安全,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狠抓生产安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同比下降。扎实开展防火演练,市消防救援支队获评全国执勤训练工作“先进支队”。食品药品、气象、地震、防灾减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保障社会安定。推深做实“1+5+N”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4%,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均为100%,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军民协同、军地合作不断加强。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在全省率先建立退役军人思政教育指导员聘任制、率先在高校设立退役军人学院,全省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军人驿站”建成投用。守护百姓安宁。全力打好防汛救灾硬仗,全市未出现较大以上险情。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成效提升年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刑事、治安类警情数量同比下降,社会治安形势平稳向好。顺利完成4449套“难安置”治理任务,完成率100%、居全省第一。扎实做好“保交房”工作,累计交付7578套,交付率超90%。统筹抓好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
(八)努力转作风,自身建设持续加强。政治建设更加有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滁州落地落实、见行见效。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政府系统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法治建设更加深入。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议案3件、建议205件和政协提案345件,满意率均达100%。深化“府院联动”“府检联动”,强化复议应诉监督,行政诉讼败诉率全省最低。市司法局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作风建设更加优化。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激励政府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出事,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状态越来越好、劲头越来越足。
各位代表,回首2024年,我们顶住压力、克服困难,沉着应变、综合施策,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凝聚着各位代表、委员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力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及省驻滁单位,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滁州建设与发展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各位客商、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行业间竞争激烈,企业经营利润下滑明显;高能级创新平台还不多,全社会研发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影响生态环保、安全稳定的风险隐患仍需深入排查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时有发生,等等。对此,我们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看,深刻认识到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能够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积极主动应对,一件一件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