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5年工作安排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综合研判当前形势,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面临着诸多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做好打硬仗、持久战的准备。当前,国家多重战略在我省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突破。花山区位优势明显,人文底蕴深厚,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增长空间依然巨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为安徽发展把脉定向,让我们倍感振奋,倍受鼓舞。我们要始终坚定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心底气,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战略定力,扎扎实实稳预期扩需求,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花山新篇章的磅礴力量,努力开创花山更加美好的明天!
做好明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马鞍山的新发展定位,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届七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树立领跑意识,勇于创先争优,以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性抓手,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争先进位,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花山新篇章。
综合考虑,明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7%。
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更大力度推动创新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推动主导产业升级。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园区营收超26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20%。统筹推进智算中心、“E联矩阵”等高水平算力平台建设,壮大地理信息与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实现算力、算法、数据等要素集聚,力争算力规模超2000P。用好“创新券”“算力券”等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政策,促进平台孵化转化,打造一批“小巧灵”的数字化应用项目。聚焦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铸造、冶金、造纸、汽车零部件等细分行业入手,加速培育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天盛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等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鼓励支持传统工业企业革新技术、拓展市场,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服务保障宝武马钢高端无缝钢管、新特钢二期等重大项目实施,推动皖能2台1000MW火电机组项目扩建。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激发新兴服务业发展动能,推进软件园等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大力提振消费,促进多业态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围绕家电、家具、家装、餐饮等重点商贸领域,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消费节等方式,营造浓厚消费氛围。围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改善型消费,积极培育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提升消费档次。继续推动十大特色垂直街区培育建设,加快推进五洲哥伦布商业广场等项目竣工开业,提升城市消费能级。探索通过数字赋能打造信息化夜市,支持创客+、騳街、体育路夜市扩大影响力,打造具有花山特色的十大夜市品牌。
推动科教创新赋能。持续推动“双倍增”行动,巩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链条。加速区域高能级创新平台发展,整合共享孵化器、众创空间资源,完成市体育会展中心安工大科创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产业政策支持,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对优质项目或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入驻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推动人才要素和项目资源强强联合。拉升人才高线,用好产业人才地图,引进“四马”工程人才500人、高层次人才团队5个,新增技能人才2500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城镇化趋势,整合优化教育布局,统筹推进学校新建、改扩建、撤并工作,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新增学前公办学位70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90%以上,进一步打响教育强区品牌。
推动合作空间拓展。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深化江苏软件园-马鞍山软件园共建合作及“双向飞地”建设,拓展濮塘-江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完善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机制,积极引进企业研发中心落户花山。对接沪苏浙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创新合作模式,探索优质资源跨区域配置。积极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机制。加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界河湖联合执法等机制,探索生态综合补偿。
(二)更大力度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新成效
强化双招双引。精准制定招商产业地图,聚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关键区域,构建全区统一的高效招引体系。发挥主导产业及产业链招商专班精准探头作用,加强宣传推介与对接联系,推动在谈项目签约落地。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政府班子成员挂帅重大项目攻坚,力争引进项目34个,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8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数字经济产业项目3个。
强化项目攻坚。落实“七未”项目攻坚、重点项目“五制共推”等工作机制,加快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效。实施省、市重点项目74个,计划完成投资51.6亿元。扎实推动邮政智能仓储配送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围绕产业、科创、城建等领域谋划储备5个示范性重大项目包,抢抓“两重”“两新”建设及国家财政增量政策出台等重大机遇,强化跑部跑省沟通对接,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
强化要素保障。深入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持续推动服务流程优化和用户体验提升,让“高效办成一件事”功能更强、体验更佳、口碑更好、品牌更响。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开展政策找企业流程再造,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攻克重点项目征迁拆迁,谋划西气东输改线等项目土地征收,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供应建设用地600亩,完成土地增减挂钩50亩、清理闲置低效用地200亩、实现低效用地再开发80亩。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搭建线上线下银企对接平台,放大存贷款经济引导作用,新增信贷85亿元。加快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深入开展质量强链行动,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企声响应”等助企活动,全力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率先探索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运营,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培育和引进服务型、应用型和技术型数商,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
(三)更大力度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取得新成效
推进全域城市更新。编制完善全域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创新市场化投融资模式,稳妥有序启动湖滨片区更新改造项目试点。实施城乡建设“四合一”项目36个,年度计划投资13.1亿元。突出空间整合、发展聚合,强化秀山板块互联互通,推进汇秀路、软件园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厂新村、秀山杨前地块等棚改安置房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供气、污水治理和住房安全保障一体化工程,完成全区2000年底到2005年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提升基础公共服务功能,完成208部住宅老旧电梯维修改造更新。统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建改造燃气管道210公里、供水管道36公里,修复改造污水管网8.3公里。
强化城市精细管理。持续开展农贸市场周边、背街小巷市容市貌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整治违法建设、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建筑垃圾倾倒、生活垃圾分类、餐饮油烟扰民等方面问题,深化环卫保洁一体化改革,推进物业管理全覆盖及“皖美红色物业”建设,打造“最干净城市2.0”版。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新增城市停车泊位6100个。深化全域文明创建,推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开展“身边文明·从我做起”全民素养提升行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探索走好“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农业发展之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均集体经济年经营收益超100万元。加快推进濮塘茶叶综合体验和农特产品展销网点项目,打响九龙坳茶叶、濮塘竹艺、“艾尚苏李”等土特产品牌。推动“旅游+文化+体育+乡村+研学”融合发展,支持发展“蔓棠田园农庄”、“濮塘小院”、“在林间”等精品民宿、农家美食,举办年货节、三月三庙会、户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聚人气、引客流,促进文旅消费和农民增收致富。实施和美乡村建设,积极做好凤山村2025年和美乡村省级精品示范村申报,推进农村保洁清扫一体化,打造美丽乡村花山新样板。
(四)更大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持续巩固整改成效。全力做好五担岗西沟、建筑垃圾处置场等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持续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建立完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回头看工作机制,严防问题死灰复燃。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全面举一反三,及时消除隐患,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
持续加大防治力度。强化控煤、控气、控尘、控车、控烧“五控”措施,抓好道路、工地、堆场扬尘和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管控,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河长制,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源头防控,稳步推进闭库矿山环境修复,持续改善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服务水平,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巩固提升餐饮油烟、噪音、恶臭异味等扰民问题整治成效,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持续推进绿色转型。深化绿色转型引领区建设,支持低碳能源产业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新增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发挥绿色建筑产业联盟作用,打造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建筑运营服务商。
(五)更大力度推动民生福祉增进取得新成效
加强民生保障。统筹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深入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做好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落实好助企纾困各项举措,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抓好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落实“数据找人”计划,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确保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占比达标。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标准。
优化公共服务。精准对接市民文化需求,广泛开展“送戏进万村”“周末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新增公共文化空间6个。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加快口袋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百姓健身房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报全国性大型体育赛事,以赛为媒聚人气促消费。深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提升名医工作室、专科建设等医疗服务水平。推动慈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成运行,谋划花山区人民医院设置,加快推进省级健康县区建设和慈湖医院医养项目建设。优化“一老一小”服务,持续推进街道嵌入式养老服务全覆盖,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圈,稳步推进省医养结合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支持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做好统计、档案、老龄、关心下一代和残疾人等工作。
(六)更大力度推动治理能力提升取得新成效
有效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加快应急消防一体化建设,推进安全治理事前预防。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聚焦矿山、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工程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深入开展排查整治,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统筹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地方政府债务、金融信贷等风险。
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推进“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完善“信访门诊”制度,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双拥、退役军人工作。
(七)更大力度推动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恪守讲政治、知敬畏、守规矩的党性操守,焕发“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状态,强化求实、务实、踏实的鲜明导向,全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筑牢政治忠诚。始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各领域全过程,推动中央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落地生根。
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扎实做好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和审议意见,高质量办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
锤炼过硬作风。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财力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时。始终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敢做善为抓落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真心真情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
各位代表,花山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使命在肩,责无旁贷。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花山新篇章,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