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明光启航新征程、冲刺三十强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滁州市委、明光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围绕“主要经济指标超省市均速、优势工作进省市前列、其他工作再上台阶”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生态立市”,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冲刺全省县域经济30强。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实际工作中,以上指标要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全力争取更好结果。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以奋发图强的确定性应对多方的不确定性,危中寻机、抢占先机,坚持向政策要红利、向创新要动能、向改革要活力,催生明光新变化。
(一)锚定工业强市,锻造跨越脊梁
增强产业引领力。深化“链长”制,推进重点产业提质扩量,聚力打造新材料、机械电子、新能源等三个百亿产业集群。提质壮大新材料产业,全力在凹凸棒应用领域拓展和产业链龙头企业招引上求突破,助推三棵树等涂料企业深度转型,力争新材料产业产值率先破百亿;创新升级机械电子产业,聚焦光电显示、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延链、补链,推动五株科技开工建设;加快新能源产业集群成势,开工建设恒创睿能,助力美达伦、新福兴等扩能增产。加速布局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水平运营女山湖机场,加快推进无人机中试基地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助力企业释放产能,确保产值超10亿元企业5家、20亿元企业2家,税收超千万工业企业20家以上。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着力“移植”和培育明光“根”式企业,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0家、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转数改,实施明光酒业数智化生产制造等25个技改项目,获批省、滁州市企业技术中心、数字化车间10家以上,新认定省新产品2个、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个以上。力推瑞尔竞达北交所上市,科迪纳微新三板挂牌。优化园区承载力。经开区要加快表面处理中心、产城新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推动产城新区东进北扩,打造大工业片区,争取税收超1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冲进“全省30强”。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建成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招引亿元项目10个以上,加快20亿元项目突破。独立工矿区确保凹凸棒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实现凹凸棒创新成果成功转化,打造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坚持向“资源存量”要“发展增量”,统筹推进全市低效用地和闲置标准化厂房盘活,确保经开区“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地700亩、处置僵尸企业和重组低效企业5家以上。
(二)咬定投资消费,夯实追赶支撑
全力掀起招商热潮。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坚定不移把高质量招商引资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重塑“双招双引”新模式,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行动,聚焦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场景招商、“嘉人”招商等模式,既按图索骥奋力招引头部企业,也着力循链而行招引腰部及配套企业,还要从落地项目中深挖线索,在链上发力,在群上用功。高质量完成“5431”年度目标,确保招引50亿元项目1个,10亿元项目5个以上,产业项目只增不减。统筹用好奖补、政策性金融等工具,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奋力攻坚项目建设。抢抓“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和安徽省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窗口期,聚焦“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领域,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攻坚行动,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和资金争取,确保动态储备项目600个以上,总投资超1600亿元;持续开展“破六未、提六率”项目攻坚行动,合力破解项目要素瓶颈,推动铁路物流园等14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天铂智能装备等96个在建项目投资放量,确保德尔沃压力容器等142个项目顺利竣工。着力挖掘消费潜能。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开展“徽动消费·乐享明城”等促消费活动,提振新能源汽车、家装家电等大宗消费。深入推进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市建设,打造九道湾文博展览中心等消费新地标,支持剋街、中央广场等街区提档升级,争创特色街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做强“剋BA”品牌IP,不断拓展“体育+”等多元化消费场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坚定改革创新,激活前进动力
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全面振兴等战略机遇,紧扣发展定位,推动“十五五”规划衔接和主导产业对接,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加快淮扬高速、明盱高速、津里港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司巷互通、张八岭互通连接线、104国道改扩建顺利通车,打通交通动脉,降低物流成本;持续稳外贸稳外资,确保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6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00万美元以上。实施更深层次改革。深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15项国省级改革试点,统筹做好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加快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试点建设,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强体、瘦身、规范、搞活上下功夫,提升国企资本运营和融资能力,力争资产规模突破600亿元,参与基金规模超35亿元。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完善问题收集上报、会商研判、分办解决机制。推深做实“企业点客户、政府来对接”等增值化服务举措,全面开展企业产品应用场景摸排分析,推动更多企业达成供需对接,实现合作共赢。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大环境”建设,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规范涉企执法等行动,推动更多“一件事”高效办成,积极创建全省营商环境标准化和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以“政府有为”助“市场有效”促“企业有利”。推动更高质量创新。以争创省级创新型市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谋划建设凹凸棒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乡村振兴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瑞尔竞达与北科大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地信谷创新规范发展,尽快盈利;加强安农大皖东试验站建设,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探索“校企共用”引才用才模式,引进“高精尖缺”领军人才6人、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50人以上。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规上企业“双清零”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家、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入库中小型科技企业180家。
(四)扛定振兴重任,稳住“三农”根基
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全面整合涉农涉旅资产业务,组建农文旅发展集团,争创全省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聚焦水产品、绿豆、甜叶菊、艾草、富硒粮油等优势农业资源,实施项目招引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渔业振兴”行动,招引食品及农业产业化项目15个,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以上,创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1个。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原料选品、市场营销等机制,精心办好农货节等活动,提升“明礼嘉品”“跃龙顷澄”品牌影响力,让明光农产品叫得响、吃得开、销得旺。增强粮食保障能力。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新建10.5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快推进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池河防洪治理工程等4个重大水利项目;整市推进二轮土地延包,聚力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2024年度9个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通过省级验收;推进环抹山片区和美乡村组团建设,打造4个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和10个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争创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省级和美乡村建设先进市。全域深度推广人居环境整治“陆郢模式”,建设2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确保标准化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拓宽富民兴村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防致贫返贫,确保省级评估获得“好”的等次。开展“村村播、家家富”直播助农活动,培育一批懂直播、会线上销售的新农人。实施“嘉人回家”行动,推动在外嘉商项目回投、人才回乡、资金回流,每个乡镇街道新建“共富工坊”1个以上,每个村新增市场主体3个以上。鼓励通过村企联建、共享农庄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确保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超50%,30万元以上村达70%。
(五)标定功能品位,打造城市形象
改造城市品能。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谋划实施一批征迁项目,改造267套城市危旧房,新增2800个停车泊位,新改建8公里雨污管网。高效盘活闲置车位资源,加速新能源充电桩布局公共停车场。持续推进城区防洪排涝管网、老旧市政道路、小区燃气管道设施、住宅老旧电梯维护更新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升造城市品性。提升中心城区单元功能,打造“10分钟”就业圈、教育圈、健身圈、医疗圈、商业圈。提升嘉山公园、南湖公园等城区公园,强化九道湾公园、新庄河等水体生态养护。开展争创“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实施道路清扫保洁、卫生死角清零、城市家具清洗等攻坚行动,加强市民身边油烟、噪声污染等问题整治,以精细管理提升城市环境面貌。推深物业管理十大攻坚行动,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创建。塑造城市品格。持续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效,高质量完成创建项目。探索打造文明实践圈、文明实践带,拓展文明实践区域,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积极承办长三角区域七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交流会。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让城市更时尚,青年更向往。
(六)把定生态优先,树牢绿色理念
攻坚污染防治。从严从实推进环保问题整改,守牢生态保护底线。统筹抓好大气污染防治,确保秸秆禁烧“零火点”,空气质量达二类;协同抓好淮河、池河、七里湖等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加快池河水生态保护修复、七里湖流域综合整治EOD项目实施,落实珍珠退养三年“清零”计划,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推动国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建成滁州首家垃圾分类中心,严厉打击跨区域固废倾倒、转移、贮藏等行为,确保土壤、地下水“零污染”。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守护嘉山秀水。深化林长制改革,扎实推进“绿美江淮”行动;开展河湖长制“能效”提级县建设,实施河湖“四乱”整治,推动女山湖创成省级“美丽河湖”,打造“江淮生态走廊”“池河—抹山—女山湖”生态画廊。科学有序开发官山矿区等矿产资源,争创省级绿色矿山。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精心呵护好明光自然生态,把“嘉山秀水、自在明光”名片擦得更亮。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成省级绿色工厂1家、滁州市级绿色工厂3家。立足生态底色,推进生态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八岭湖、九道湾分别创建4A级和3A级景区,静港营地老嘉山片区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提升“一平台四统一”集体林权改革成效,拓展林业碳汇试点成果,培育壮大林下产业,支持林业企业做大做强,聚力打造林业生物经济产业集聚区。
(七)笃定实干惠民,践行为民宗旨
织密保障网络。用心办好年度10件民生实事项目。深化“家门口”就业行动,新增城镇就业5500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快推进“引淮济明”工程,开工建设第三自来水厂改扩建项目。完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244套。开展困难老人居家上门服务,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个,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点2个以上。大力实施惠残工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应助尽助。建设文化强市。突出以文立信,深挖厚植明文化、淮河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内涵,讲好明光故事,打造“明祖童乡”品牌。实施以文惠民,改造提升市文化中心各场馆,广泛开展非遗展览、“送戏+”、文明实践赶大集等活动,高质量办好群众文化艺术节,推进全民阅读,让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推动以文兴产,加快文旅深度融合,推进跃龙冈、尿布滩等开发,提质改造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红色旅游基地,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和企业培育,争取招引亿元文化产业项目8个以上,升规纳统文化企业3家,规上文化企业产值超20亿元,力争文化产业指标位居滁州前列。突出教育优先。优化办学条件,推动实验小学新校区、幼儿园,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园、职业教育基地建成投用,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充分利用皖北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力争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通过国家认定;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创建,持续打响“学在明光”品牌。促进全民健康。逐步推进学校运动场地“一场两门”建设开放,广泛开展广场舞联赛等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承办全省青少年轮滑冰球锦标赛等赛事,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融合发展。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支持建设区域性重点专科;持续巩固“银针行动”“明艾进家”成效,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省级健康市。防范化解风险。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加快解决嘉山宾馆、状元坊、明镇泗方等历史遗留问题。建成应急指挥中心,加强道路运输、燃气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探索“双盲”演练等新形式,提升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打好校园及周边、食用农产品市场、农村食品安全“三大攻坚战”,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六尺巷工作法”,巩固“1+5+N”工作机制,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市。深化基层治理“多网合一”,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我们将坚持勤政为民,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锤炼政治品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明光落地落实。提升政治站位,严守政治规矩,落实民主集中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坚决做到市委有安排,政府见行动。
强化尊法自觉。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落实好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合法性审查等制度,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政府各项工作。持续深化“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推动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有效衔接。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跨领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和协作,以高质量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发扬实干作风。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加强政府部门协调联动,反对本位主义,推动形成抓落实的合力;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发“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干事创业劲头。坚持执政为民,注重倾听群众呼声,认真办理“明呼嘉应”、12345热线等群众诉求,用心为企排忧、为民解难。
恪守清廉底线。持续巩固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紧抓关键领域,严格防范和严肃查处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举一反三抓好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习惯“过紧日子”,持续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扎紧制约权力的“篱笆墙”,建立健全权力运行、资金管理、资源分配等相关制度,不断加强工作督查和审计监督。市政府领导班子带头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每一个璀璨黎明,总有人星夜来迎;每一束耀眼光芒,总有人执火点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滁州市委市政府和明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星夜兼程、奋楫扬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加快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明光新篇章!
《政府工作报告》注释
1.“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2.“两新”: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3.“三头三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
4.“两回收”: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地膜、农膜的回收处理。
5.“1+5+N”工作机制:由1名村党组织书记和政法委员、包村干部、综治工作人员、一村一法律顾问、网格员5名固定力量,以及司法工作人员、“五老”等支持人员,共同组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队伍,从源头处置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有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6.“5010”目标: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率高于50%、行政诉讼败诉率低于10%。
7.“5431”年度目标:2025年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50个、40个、30个,到位资金130亿元以上。
8.“破六未、提六率”:破除在谈未签约、签约未开工、开工未建设、建设未竣工、竣工未投产、投产未达产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提升项目开工率、竣工率、上规率、达产率、投资完成率、转化率。
9.河湖“四乱”整治:清理河湖岸线“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
10.“一平台四统一”:“一平台”即:镇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四统一”即:统一集中收储、统一流转管理、统一按股分红、统一产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