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4日)

二、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新一年政府工作,我们将知重负重,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扛起新使命。当前,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海经济区发展、皖北地区全面振兴“四大机遇”叠加赋能,相山未来发展机遇无限、潜力无限。我们将苦干实干,以更加过硬的奋进担当谱写新篇章。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以“干一件成一件”的拼劲,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抓工作、促发展,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我们将敢为善为,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打开新局面。更加注重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积极谋划用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聚焦关键环节,突破瓶颈制约,努力让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更多“不可行”变成“可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区委九届七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着力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锚定加快“七个强区”建设发展目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相山篇章。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能耗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扩大有效需求,奋力推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牢牢把握扩大投资这个战略基点,加快招引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培育消费业态,推动投资与消费良性循环。

打好促进消费组合拳。着力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发挥主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商业等资源集聚优势,围绕购、食、逛、游、秀等领域,提档升级淮孟、万达国购、岙街云集等商圈,重点打造友谊巷、万和巷等特色街区,激活“白+黑”全时段消费,构建由点到面、串珠成链的全域消费新场景、打卡地。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聚焦汽车、家电、餐饮、服务等领域,持续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优化消费券发放方式,精准高效引导消费。积极招引中华老字号、省级老字号及国内外知名品牌来相发展兴业,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假日经济,壮大夜经济、社区电商等新型消费模式,培育纳统商贸企业80家。

打赢项目建设攻坚战。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和区委区政府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及时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各种难题,形成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实施重点项目320个,总投资1066.6亿元,年计划投资150.5亿元。工业方面,加快建设佳宇至上液晶显示屏、拓深电力安全监测设备等24个项目;服务业方面,加快建设绿色食品冷链物流园、淮孟商圈城市更新等21个项目;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建设相山区地下综合管网提升改造工程、汽车后市场等28个项目。聚焦“两重”“两新”、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政策,分类建立项目库,统筹做好可研、设计等方案编制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盘子”。

打响招大引强新攻势。牢固树立招商引资“第一要事”理念,制定县级干部每人引进一个亿元以上项目的目标任务,形成以上率下、层层带动的招商氛围。聚焦高端绿色食品、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围绕“3+N”主导产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协会商会、智库联盟等合作,发挥好沪淮科创协同中心飞地招引作用,深化资本招商、场景招商、平台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方式,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贡献度高、前景广阔的标志性项目和龙头企业,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深入与省级国有投资机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知名投资机构、专业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力争实现产业类基金多元化覆盖。着力做好项目签约、开工、投产全流程服务保障,推动项目早开工建设、早投产达效。健全考核机制,更加注重实物投资、营收利润、财政贡献等指标,激励引导全区干部积极干事创业,持续提升项目招引实效。

(二)坚定不移加快转型升级,奋力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挥现代服务业核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面释放现代服务业活力。加快打造高端现代的服务业强区,大力实施20项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着力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创新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科技服务、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开展空白行业的谋划招引,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抓好绿色食品冷链物流园、零碳智慧快递电商集散中心二期项目建设,持续推动物流供应链服务降本增效。推动青网(淮北)数智制造产业园开园运营,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100家以上。持续提升皖北电商直播基地,着力招引一批龙头引领、示范带动的电商企业、平台企业,引导本地品牌与头部电商合作,力争网络零售额突破3亿元。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苏宁易购鼎盛旗舰店、北京首农相城邻里中心等商贸业项目落地。推进菜市场统一收银改革,实现农贸市场营收“化零为整、颗粒归仓”。充分发挥汽车后市场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带动作用,加快招引华为、小米等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优化二手车智慧交易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区,力争二手车交易额突破5亿元。

全面激活科技创新动力。加快打造活力涌动的科创强区,开展创新主体培育壮大行动,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90家。开展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支持引导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50项,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28亿元以上。开展科技项目攻关行动,设立区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库,积极推动辖区企业申报省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项。开展科创平台升级行动,在生物科技领域,与淮北师范大学共建生物技术研究院,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建合成生物中试应用平台,支持盛美诺与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共建淮北多肽产业园;在绿色食品领域,支持引导马培德等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共建检测共享研发平台,推动杨府锦、吉源食品等企业争创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在信息技术领域,支持翌光科技等企业建设产业研究院。开展孵化载体提质行动,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淮北分中心相山孵化器、创辉智巢科技孵化器,争创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科技金融协同行动,完善科技型企业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开展科技招商行动,制定科技招商工作实施意见,建强科技招商承接载体,组织各类科技招商活动5场次,招引科创企业项目10个以上。

全面挖掘工业经济增长潜力。加快打造动能充沛的制造强区,强化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一企一策分类帮扶,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4家以上,确保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20亿元以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杨府锦、鲜满多等传统企业“三化改造”,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20个。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引导普浩集成电路、翌光科技等电子信息企业向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等领域延伸,引导盛美诺、人良生物等生物科技企业向生命健康领域拓展。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用好“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以上、国家“小巨人”企业2家,争创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实施制造业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加强“消费+工业”联动发展,支持曦强乳业、味知轩等企业探索“线上网销+线下门店”发展模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境外重点国际性展会等大型展销推介活动,带着企业跑市场、抢订单。

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能力。发挥开发区经济主战场、主引擎作用,以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突出对外抓招商、对内抓服务的主责主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位次前移。持续优化发展布局,完成四至规划调整、园区单元详细规划编制、多分子肽产业规划编制,谋划新增主导产业。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处置低效工业用地400亩以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10%以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主干管网设施更新改造、园区道路提升、防洪排涝保障等工程,推动供热管网延伸、供电电网配套等项目建设,提高蒸汽、用电等要素供应水平、降低使用成本。建成23.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完成张庄等500亩土地成片开发方案编制报批。深入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做强开发区市场化运营平台,推动项目建设、招商运营等公司高效运转,实现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稳步增长。健全工投集团投融资和资产管理机制,加快组建绿色食品产业基金、区创投基金,依托新能网联产业基金,引导优质项目落户开发区。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奋力破解难题拓展发展空间。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大力拓展合作交流空间,深入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

激发深化改革驱动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健全区属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科技副总”选派科技人才库,打通高校院所赋能企业发展“绿色通道”。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探索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落实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税收支持机制,持续开展欠税清缴工作。改革和完善区、镇(街)财力分配,分灶吃饭,激活镇街活力。

扩大合作开放影响力。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定《2025年相山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积极与上海虹口、莘庄、云龙区等长三角地区开展交流互访、产业合作、成果转化等工作。开拓多元国际市场,积极参加“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贝宝食品、奔源贸易等重点外贸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国际性展会,引导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国家等新兴市场,新增外贸企业10家以上。大力推进二手车加速出海,力争实现二手车出口总额1亿元以上。按照省级标准打造淮北市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跨境服装供应链制造基地、跨境进出口选品中心,推动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

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完善“企业之声”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企业家接待日”等活动,用好“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用心用情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持续打造“相办无忧”服务品牌,发挥“办不成事”窗口服务效能,拓宽“一件事一次办”服务范围。深入开展“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全面推行入企检查备案制,大力推广轻微违法“首违不罚”,实行“有温度的执法”。更大力度开展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摸排行动,充分释放淮北相承特色供应链金融平台作用,推动惠企政策“即申即享”“免审即享”和政策资金“一键送达”。

(四)坚定不移提升功能品质,奋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坚持以产聚人、以人兴城,扎实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努力打造设施完善、治理高效、人才集聚的中心城区。

精品化推动城市更新。以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职防院小区、矿建小区等19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开发区西片区、渠沟镇桥头片区、董庄社区南侧地块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216套城市危旧房改造任务。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更新改造老旧电梯200部,建设充电桩设备(含车棚)500组、新能源充电桩300个、光伏储电示范点3个。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开放共享城市公园绿地3处,新建“口袋公园”3个、城市绿道1.3公里。

精细化加强城市管理。深化数字赋能智慧城市管理,发挥智慧城市综合指挥中心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平台联通、管执联动、一网统管”。持续完善城市管理进社区、沿街商户“门责制”工作机制,推动“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形成社区、物业和网格单位三级管理。助力城市“微经济”发展,掌握流动摊点规律,建立潮汐式全方位管理机制。开展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提升行动,围绕“屋顶漏、外墙脱、地面堵、电梯坏”等10类突出问题开展攻坚整治。

精准化吸引人才聚集。加快打造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区,加强与985科创投资赋能联盟、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人才集聚平台合作,深度挖掘本地校友联谊会资源,充分发挥“引才合伙人”“在外人才工作站”作用,吸引500名在淮高校毕业生留相。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相城工匠”,培育认定技能人才500名。擦亮“智荟相山·逐梦未来”人才品牌,持续做好优秀人才(团队)申报各类人才和科技创新项目工作,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五)坚定不移推进“三农”建设,奋力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实现农业由“小”到“精”、农村由“治”到“美”、农民由“丰”到“富”转变。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新增农技推广示范基地4个,建设相山区科技小院。围绕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定位,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食品供应基地、预制菜生产加工基地、绿色食品冷链物流基地,推动产业链条向预制菜、功能食品延伸。全面落实“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任务,扛牢粮食保供责任,争取国家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1.29万亩,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万亩、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

推动农村宜居宜业。强化“千万工程”经验运用,扎实开展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高标准打造2个精品示范村,新增省级精品示范村3个、省级中心村1个。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改造农村户用厕所128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加大生活污水治理力度,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建设农村公路4.8公里。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更新改造中低压电网19.3公里。

推动农民富裕富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监测预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农村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200人以上。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发展新型村庄经济、新型庭院经济,培育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10家以上。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水平,盘活村集体优质资产,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以上。

(六)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奋力绘就美丽相山生态画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强区。

筑牢生态保护屏障。持续巩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果,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后半篇”文章。严格落实“林长制”,加快高标准农田林网实施进度,优化国土绿化格局。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提高林业绿化质量,巩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深入挖掘造林绿化空间,以生态廊道、乡村四旁等区域为重点,规划新造林面积50亩。

抓好污染防治攻坚。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开展“七大提升行动”,加大挥发性有机物、工地道路扬尘、焚烧、餐饮油烟等重点领域管控力度。深化跨界水体联防联控机制,落实“河长+检察长制”,统筹推进萧濉新河流域和渠沟镇西部片区水系等水生态建设。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格“一住两公”重点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推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程阁模式”,加快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力争2025年底前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抓好节能减排降碳。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严格执行产能控制和置换政策,鼓励引导淮矿集团、金冠玻璃等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节能改造。严格能耗强度准入标准,加快产业、能源、用地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装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鼓励绿色低碳产品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七)坚定不移促进文化繁荣,奋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重点谋划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景点、文娱活动、体育赛事,加快打造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区。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步伐。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加强对区域内汉阙遗址、显通寺等历史文化场所及共姬墓、水牛墓等文物的保护力度,大力支持周氏面皮、宗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讲好相山“非遗”故事。做强城市文化品牌,加快推动相山文创街区、1969淮北老电厂文化街区、特色体育街区建设。持续开展“运动相城”“舞动相城”“声动相城”“心动相城”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办好杏花节、葵花节等活动,唱响相山特色文化IP。

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深入实施重大旅游项目带动战略,加快黄里景区开发建设,打造黄里、鲁楼等精品民宿。串联芳香鲁楼、菇香郭王、金色张楼、绿色张集、红色徐集、生态瓦房等特色村庄,形成西部带状乡村空间,打造综合型农文旅融合产业基地、红韵原乡景区、滨水露营运动基地。依托隋唐运河古镇、绿金湖等景点景区,常态化推出各类文商旅活动,进一步打开旅游消费市场,促进文旅市场持续繁荣。

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依托“15分钟阅读圈”建设,谋划实施2025年公共文化空间工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谋划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组织迷你马拉松、第三届和美乡村骑游节、相山之巅越野公开赛等品牌赛事,积极申报2025全国跳绳联赛安徽淮北站、2025中国广场舞大赛淮北分站等国家级赛事,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

(八)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奋力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标准办好民生实事,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持续兜牢民生底线。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创建省级“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53个,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以上。开展“2+N”招聘活动110场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率95%以上。加强重病重残、流浪乞讨、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帮扶救助。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完成中健淮旅养老公寓医养结合项目,加快利民社区、惠民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建设。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与防止返贫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

持续擦亮教育品牌。加快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区,深入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新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1家。新办淮北市第二实验幼儿园风荷园,提供普惠性学位540个。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规范引导教师均衡流动。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建设。巩固中小学幼儿园安防建设,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持续守护群众健康。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进与市人民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加快区人民医院作为淮北市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挂牌,加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优化完善双向转诊、精准推进镇(街)、村(社区)分级诊疗服务。加强口腔预防保健,适龄儿童窝沟封闭覆盖率达42%以上。扎实办好安心托幼,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新增托位470个。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

(九)坚定不移抓实安全底线,奋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着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夯实安全生产底线。建立区、镇(街)、村(居)应急管理分级包保责任体系,完善安全风险排查整治机制,确保履责到位。加快建设开发区消防救援站,提升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深化工商贸、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消防、电动自行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突出重点领域防范。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协同推进增收和化债,确保综合债务率持续下降。严密防范处置突发性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防止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坚持因城施策、一房一策、精准施策,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持续抓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依法依规、有序稳妥化解问题楼盘。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突出抓好“民声呼应”事项办理。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处置,密切关注社情民意,用心用情化解群众矛盾。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公益性组织、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持续打造群防群治工作品牌。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将始终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的目标追求,全面提升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忠心向党讲政治。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进取、勇毅前行,确保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公心用权严法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持续提升决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纪检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全面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财会监督,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真心实干勇担当。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坚持“一线工作法”,为企纾困、为民解忧,精准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打造实干型政府,提高全区干部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的能力本领,锚定目标任务,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推动政府各项工作争先进位。

正心养廉守底线。坚决扛牢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持续为基层减负。坚决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各位代表!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坚定信心、团结奋进,为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相山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名词解释

1.集团化办学:指以行政指令为主,兼顾学校意愿,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的办学体制。

2.九件实事:指办好水、电、燃气、蒸汽、能耗、地、用工、融资、生活配套九件实事。

3.三化改造: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4.智改数转网联:指利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技术,推动企业在网络化联接方面进行深度转型。

5.两化融合: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6.三头三尾:指“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农业发展理念。

7.“三定”规定:指按照规定的统一体例和审核、审批程序,由党委、政府印发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8.“标准地”改革:指在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性指标、实现项目开工建设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及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后,面向工业项目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

9.企业宁静日:指行政执法机关非因特殊紧急事项,在该时间段不得进入企业实施各类行政执法活动。

10.“三变”改革: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

11.“绿美江淮”行动:指绿美村庄、绿美乡镇、绿美城市、绿美园区、绿美校园、绿美河湖、绿美景区、绿美通道、绿美森林提升及绿色产业发展十大行动。

12.救急难:指对因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状况导致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群众开展救助。

13.“瓶改管”“气改电”:指瓶装液化石油气改为管道气、电磁炉。

14.七个强区:指活力涌动的科创强区、动能充沛的制造强区、高端现代的服务业强区、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区、环境优美的生态强区、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区、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区。

15.“两重”“两新”: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16.“3+N”主导产业:指食品制造(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和若干个细分产业链。

17.“小巨人”企业:指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8.千万工程: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19.“一住两公”重点建设用地:指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1161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