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2月4日)

  建议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出口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在工作中,我们将切实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必须牢牢把握“稳”“进”“立”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夯实“稳”的基础,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稳增长提质效,全力以赴稳经济、稳预期、稳就业、稳外贸、稳社会,不断巩固扩大经济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激发“进”的动能,持续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强基补短、接力以进,使经济发展含金量更高、驱动力更强、可持续性更显、共同富裕成色更足;提升“立”的实效,有力有序推进守正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添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构建发展新格局。

  必须坚决扛起“勇挑大梁、勇立潮头”的使命担当。嘉兴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挑大梁勇立潮头”的目标追求。我们要牢记总书记赋予海宁的殷殷嘱托,主动应变局、破困局、开新局,以勇挑大梁之力谋全局成功之道,以勇立潮头之功收整体推进之效。要以“自找差距、自增压力、自我超越”的实践自觉,聚力破解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四大难题”,积极勇闯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创新蝶变、统筹发展安全“四道关口”,着力打造更多具有海宁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以“示范表率”的发展成效为全省、嘉兴大局多作贡献。

  必须全面落实“三个年”活动的重要部署。按照市委总体部署,我们要奋力拼搏、一体推进“创新提升年、改革突破年、项目攻坚年”。创新提升年就是要一体提升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创新,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育强攀高”、科技孵化载体“梦想摇篮”、科技合作载体“提能造峰”、省级高新区“争先进位”四大行动,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改革突破年就是要一体推动干部思想“破冰”、政策机制“破难”、营商环境“破题”,聚焦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等重点领域,探索一批牵引性、关键性、标志性改革,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项目攻坚年就是要一体打好项目推进攻坚战、招商引资攻坚战、拔钉清障攻坚战,全力推动项目引进推进、扩产投产,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建设活力迸发的国家创新型县市

  1.着力塑造科创体系新优势。高标准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构建“一校”“一城”“一廊”为主体的科创布局,放大“教科人产城”融合贯通的聚变效应。建立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每月例会、一线破难”机制,加快推进浙大国际医学中心,浙大国际科技园主体基本结顶,浙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研究院实质性运营;纽脉“心谷”医疗器械产业园力争开工,生命健康创新园投用。深化杭海城际科创走廊建设,做强皮革、经编、家纺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高新区亩均税收、亩均研发“双提升”,高新区科创中心、经开区科技绿洲、马桥科技创新园争创省级孵化器。

  2.着力塑造企业活力新优势。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度培育模式,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以上。深化“两清零一提升”行动,确保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突破百亿,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900件以上。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育强攀高”行动,天通创新研究院全面运营,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深化“揭榜挂帅”等攻关机制,新增省“尖兵”“领雁”项目、省科学技术奖励等8项以上。

  3.着力塑造创新生态新优势。完善人才和科技项目贯通机制,争创科技部人才科创试验区。出台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校企博士共享工程,引育顶尖人才1人,培育高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引进大学生2万人以上,其中硕博人才1000人以上,创建省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3家。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加快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长三角分中心落地运营,打造海宁科创金融联合创新中心。加快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开放,高价值设备共享数突破300台套。完善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高水平产学研项目50项以上。

  (二)构建竞争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坚定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深耕“241”产业集群,健全“链长+链主”协同推进机制,确保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超25%、50%、67%。时尚产业“焕新升级”,加快构建以皮革城区域为核心、中心城区和西部区域为两翼的时尚产业空间布局,经编园区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规上产值超810亿元。光伏新能源产业“迈上台阶”,推动正泰五期等项目落地,规上产值突破800亿元。泛半导体产业“起势见效”,提升“三区一城”平台能级,推动立昂东芯等项目投产,规上产值突破280亿元。储能产业“加速崛起”,加快晶科储能等项目投产,规上产值超百亿。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厨电产业园、长三角医疗器械检测评价与创新服务综合体投用。

  2.增强服务业带动力。像重视制造业一样重视发展服务业,完善“556”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发挥三大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的引领作用,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突出质量结构联动抓,推进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建设,引育软件信息、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场景创新,加快时尚产业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力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突出增量存量协同抓,健全“一部门一产业、一属地一载体”工作机制,锁定政策支持、目标企业、落地加速“三张清单”,引进亿元以上备案项目12个,新增服务业规(限)上企业50家。实施服务业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亿元以上企业30家、省领军企业2家。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5%。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1036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