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向好。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全力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实施阳春水库清淤工程,重点企业实现稳定达标运行,乌双两河水质分别达到Ⅳ类和Ⅲ类标准。落实“全域全时段全面禁烧”要求,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完成建成区外6台燃煤小锅炉淘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4.7%。开展农村清洁取暖试点,被评为2022年全省能源革命先进县。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施用减量3%以上,农药包装回收率85%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治理侵蚀沟181条,实施村屯绿化改造面积607亩,退耕还湿3000亩。
——改革步伐更加坚实有力。坚持向改革要未来,以改革创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农村改革进程加快。完善集体“三资”管理体系,推行线上授权审核支付,实现集体资金管理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管历史跨越,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试点。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组建营商环境监督中心、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帮代办队伍,优化20个营商环境专班服务职能,县级组长牵头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累计解决企业问题200余个。推广“信易贷”平台,为企业授信贷款25.9亿元。推出“快办快退”工作法,打通留抵退税“快车道”。1015项部门事项入驻大厅,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100%,高频服务事项提速50%,实现“一件事”打包办理,营商环境指标综合排名位列全市第一。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推进。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制定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机制,成立国有资产监管运营服务中心,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组建依安县仓晟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国有资本布局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实现协同发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打造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生成和引进转化科技成果46项。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引进产业急需人才565人。选派优秀科技特派员51名,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更加坚实。
——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能力作风建设贯穿政府工作始终。严格履行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扎实开展“解放思想、振兴发展”专题研讨,深入践行“走流程”、为民办实事活动,千名干部深入一线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开展“八五”普法教育,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依法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4件、政协委员提案120件,办结率100%。坚持政府信息公开,做到应公开尽公开。贯彻落实精文减会要求,精文减会5%以上。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依法推进规范性文件清理。严格执行预算管理,三公经费压减33%。
此外,审计监督、统计监测、双拥共建、退役军人、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及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均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我们沉着应对最为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聚焦经济建设,抢抓政策机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优势进一步凸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现代农业、社会事业都取得可喜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依安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体量不大,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提振经济发展缺乏动能;二是民生改善任务繁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足;三是个别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担当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还不够强,能力作风还要持续转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拿出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中期关键一年,也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市党代会和全会等部署要求,围绕县第十七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深入实施“六大工程”,打造竞争优势更强的12条产业链供应链,建强绿色有机食品、高端肉牛、鹅三个产业集群,推动规模种植、规模养殖、有机转换“三个走在前列”,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龙江新篇章作出“依安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7%以上。
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乡村振兴,加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乡村振兴为统领,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落实“五大行动”,实施规模种养融合工程、绿色低碳转型工程,持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推进“两藏”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守住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坚决扛起保障初级产品供给重大政治责任。建设高标准农田17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10万亩,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24亿斤左右。坚决完成“稳粮扩豆”政治任务,打造大豆高标准种植基地26个,推动大豆大垄密植80万亩以上。加快推进规模种养。持续提升土地、农民、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规模经营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种植技术,大垄密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建设“百村示范”工程示范村22个,落实垦地合作“三块地”18万亩,实现水田格田化试点2万亩,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甜菜面积发展到8万亩,鲜食玉米面积增至10万亩以上,落实企业蔬菜基地1500亩,带动全县蔬菜种植2万亩以上。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规模化养殖场建成21家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000万头(只),猪、牛、鹅养殖量分别实现90万头、15万头、320万只,畜牧产值力争实现35亿元。大力发展“四个农业”。做强科技农业,依托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智力资源优势,探索遥感监测、物联网多手段融合,集成推广农业信息化等实用生产技术应用20项以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巩固提升玉米繁种制种优势,加强非转基因大豆繁种育种,繁育大豆种子15万亩,玉米种子1.5万亩,加速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应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5%。做精质量农业,严把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关,做好农产品质量检测双认证,持续扩大农产品检测范围,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做大绿色农业,建好绿色种植基地,绿色食品认证基地发展到50万亩以上。推动绿色种养循环试点1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做优品牌农业,立足龙江“黑土优品”,厚植农业特色品牌基础,擦亮“中国白鹅之乡”“紫花油豆角之乡”地域名片,叫响北纬47°、国牛等农产品品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成县乡两级及部分村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改造生态旱厕600户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开展农村“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整治行动,培育文明乡风。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农业经理人等乡土人才,招引更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落实产业就业等衔接政策,通过主导产业拉动、农机示范带动、产业奖补撬动等模式,促进脱贫和监测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能力提升行动,大力推广“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农民以地入社、村集体以机动地、资金、资产入股等方式,打造农民合作示范社30个以上,实现农民、村集体“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