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大连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的关键一年,也是沙河口区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对开创新时代“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勇当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提出明确要求。区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深入分析全区振兴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对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总体部署。我们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新要求,制定行动方案,确定时间表施工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沙河口区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努力交出高质量发展优异答卷。
2023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市委、区委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六个更好统筹”,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开创创新活力、诚信和谐、智慧宜居的现代化城区建设新局面,为大连加快新时代“两先区”建设和奋力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贡献沙河口力量。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固定资产投资、省内外实际到位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等指标与全市平均水平保持同步增长。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抓项目强产业,坚定不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深耕细作“两区五片一湾线”空间布局,突出星海湾、西安路双核驱动和片区支撑,进一步夯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基础,促进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强。
狠抓项目扩大投资。坚持“项目为王”,健全主要领导统筹、分管领导包干、责任部门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全力谋划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新增投资量。规划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0个,推进绿城沁园、星海之上等10个项目复工建设完成既定投资;推动北方海洋数据应用工程中心、智慧养老等7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争取气体公司、华润啤酒厂改造等地块挂牌出让;推进三寰乳业、原搪瓷厂周边旧区改造等项目土地整理取得实质性进展;盘活飞通广场、中石油大厦等“停缓建”项目;积极配合机车厂搬迁、耐火材料厂、会展一期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资金,推动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
提升金融产业能级。强化星海湾金融城区域性金融中心载体功能,引进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各类机构区域总部、分子公司20家以上,着力提升金融集聚力辐射力,完善星海湾区域金融商务、旅游会展、休闲餐饮配套功能,建设一流国际商务交流中心和大连金融会客厅。发挥大商所龙头带动作用,支持研发上市再生钢铁原料、集装箱运力、氢能等期货新品种,加快场外市场“一圈两中心”建设,设立仓单登记中心,保持场外市场年度交易规模600亿元以上,稳步增加场外会员单位,承接农产品、能源化工贸易企业批量落户,通过期现联动转化大商所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区域发展的功能作用,打造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
激发商贸消费潜力。着力扩大内需,找准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城区定位,增强消费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西安路商圈空间延展和业态升级,以宝泰新能源汽车街区、铁越物流园区和大机车厂区搬迁改造项目为重要支点,推动商圈西延东拓北进。推进罗斯福、锦辉商城、中央大道、凯德和平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升级改造,引导植入旗舰店、体验店、集成店、快闪店等,培育新兴业态和多元化消费品牌。发展如意街、泉涌街周边 “后街经济”,打造特色鲜明的时尚消费街区。积极组织27家重点商超,开展多节点、多样化促销活动,打好促消费政策组合拳。推动商品房、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提振餐饮住宿、医疗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消费能级。发展“首店经济”“网红经济”“夜经济”,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积极培育引入自营电商、跨境电商,打造线上交易平台,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二)抓创新促发展,坚定不移创建“科技创新主城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快培育成长梯队。保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机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50家。实施独角兽企业三年引育计划,“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潜在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发挥机车研究所、锐格新能源、法施达等重点科技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
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密切与“三所四校”合作,建立区级领导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搭建“政产学研企”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企业出题、揭榜挂帅、协同创新”技术攻关体系。发挥大连化物所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新平台作用,建立科技企业需求库、重点科技成果项目库,探索建立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支持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6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