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全力扩大高水平开放。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平台,加快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提升通道平台能级。积极争取将东北海陆大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促进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沈阳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大连沿海集结中心,深化港口改革,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完善集疏运体系,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升辽宁自贸试验区能级,建立联动创新区,形成更多辽宁特色制度创新成果。推进开发区、保税区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
推进外贸优化升级。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指导企业用好RCEP规则,大力推进丹东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和通关运营,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入实施“外贸双量增长”计划,积极开展全方位贸易促进行动,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重点培育一批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数字贸易,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基地和特色服务出口基地,高标准建设沈阳、大连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培育外贸新动能。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高质量办好辽洽会等重要展会,充分发挥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科技招商、以商招商,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招商,常态化“走出去”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深化东北三省一区合作,打造苏辽、京沈、沪连对口合作升级版。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左右。
(七)全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强化沈阳、大连“双核”辐射作用,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中立潮头、当先锋、打头阵,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加快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支持沈阳发挥中心城市优势,提升引领功能,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高端化,实现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加快沈抚同城化步伐,支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协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协同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建辽河、浑河、太子河流域生态走廊。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共建共享。
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支持大连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高质量推进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建设,打造引领东北开放合作新高地。支持沿海各市协同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成一批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临港经济区,打造向海开放的黄金海岸线。加快建设大连、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营口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做大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大力推进辽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
加快推进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深化与京津冀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加强通道、产业、平台、市场、生态融合对接,建设京津冀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高水平中试基地,打造面向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清洁能源供给地、旅游休闲目的地。
加快推进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全面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加强天然林保护,加快储备林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地建设与保护,全力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壮大道地药材、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农林深加工产业,培育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培育森林康养基地,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引领、做强县城、振兴乡村等为着力点,培育一批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县、生态旅游县。依法建立重要审批事项省县直通车机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补齐县城功能短板,做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县域统筹,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
(八)全力建设美丽辽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强化河湖长制,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狠抓县城黑臭水体治理,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开展“美丽海湾”建设,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科学推进抚顺西露天矿、阜新海州矿等矿坑综合治理和整合利用,加快采煤沉陷区等治理步伐。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营造林125万亩,扎实推进辽西北防沙治沙固土、辽东“绿肺”“水塔”和黄渤海防护林建设,留白留璞增绿,加快构建多层次城市公园体系,打造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
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有序发展高质量煤电,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进徐大堡核电及清原、庄河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发展氢能产业,建设北方重要氢能产业基地。加大储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拓展力度,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构建东北区域能源交易中心。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等政策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实施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一园一策”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深入实施节地、节水、节矿、节材等行动,加快沈阳、大连、朝阳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逐步开展碳排放权、用水权等公平分配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