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招商引资。立足产业资源优势,围绕“4+1”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开展招商,加快京东集团全产业链合作、现代绿色蔬菜产业基地、黑毛牛养殖及深加工等项目落地。围绕电商、文旅、蔬菜加工等产业谋划包装梨树县电商产业园等项目,积极参加东北亚博览会、吉商大会等经贸交流活动,寻求合作。充分发挥开发区招商载体作用,新开区以生态化工等产业为重点,辽河农垦管理区以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重点,招引一批“三高一强”项目,两个开发区落地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力争分别达到10个以上。
(三)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多点发力提升质量效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造升级“老字号”。以生态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为重点,推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加快生态化工园区省级认定,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科技创新中心为支撑,引进盘锦精细化工开发区专业人才,依托宝利科贸、誉能科技和四平精细化工等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整合提升梨树铁塔、四平华大重型装备等机械制造企业,促进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流程集成应用,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梨树硅灰石资源优势,加快园区建设,招引更多企业,发展新型建材。全力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推动2户企业入规、2户企业恢复生产。
深度开发“原字号”。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依托国家级(食品类)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支持新天龙等玉米深加工企业提质扩能,加快梨树华统、耘垦牧业自动化设备及工艺流程升级改造,做强粮食、畜禽精深加工产业链。扶持龙湖米业、通达米业等大米加工企业,发展绿色稻米产业。
培育壮大“新字号”。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大健康等新产业、新业态。依托吉林一正等企业,开发保健食品和绿色食品,促进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立足区位优势,加快京东物流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梨树玉米、大米、瓜菜等在京东平台销售,促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壮大电商产业。
(四)以宜居宜业为目标,千方百计提升城乡品质。坚持强功能、提品位、严管理,逐步打造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省级园林城市。
完善规划体系。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要求,高规格、高定位、高标准编制梨树县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以规促建。完成八里庙村等10个村庄规划试点编制工作,分类推进村庄规划,优化村庄布局,为乡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城乡建设。投资14.5亿元,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完善中心城区“六纵六横”路网框架,改造兴旺街、树文街等城区道路9条。新建改造城区供水、雨污管网16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维修省道秦八线17公里,升级通乡公路13.5公里,争创省级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
强化城乡管理。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效能提升行动,实行垃圾分类处置,加强弃管小区管理,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全面规范城市秩序,巩固“文明城”“卫生城”创建成果。开展城乡管理专项整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健全“数字梨树”监管平台功能,发挥“数字城管”作用,推动资源互联共享,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大“两违”问题排查力度,开展“大棚房”、违建别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专项整治,打好打赢控建拆违战役。
(五)以污染治理为重点,久久为功建设生态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生态梨树。
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域禁烧秸秆,秸秆“五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探索清洁取暖方式,减少煤炭使用量。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体系,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确保河流水质稳定达标。高质量完成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强化生态建设。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招苏台河治理,完成城南河、城东河生态护岸和南河湿地建设。严厉打击偷采盗采行为,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开展地下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调查,制作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图集。推动农田林网建设、三北退化林修复及采伐迹地还林工程,植树造林8万亩,打造蓝天常在、空气常新、绿水常流的美丽梨树。
加快绿色发展。把好环保准入关,从源头杜绝“两高”项目落地,大力发展华大30兆瓦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完善百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打造黑土田园综合体,连线开发产业示范带、美丽乡村、孟家岭“小天池”、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旧址等资源,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六)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锲而不舍优化发展环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行动、创新的思维,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强化改革创新。与中国农大、吉林农大等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省级创新中心。抓好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工业5G应用融合发展,全年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培育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户。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高质量建设“乡里农创园”,发展村级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