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标先进地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建立高端人才“一对一”服务,解决好落户安居、社保医疗、家属安置和子女就学等方面问题,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带土移植”工程,升级“智汇本溪·聚力振兴”活动,引进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和行业领军团队。运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用好省属和市属高校、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资源。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100人以上。
做好人才跟进培育。加大本土人才发掘、培养、培训力度,创建“双创”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基地。持续开展全民技能培训、专业技术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和企业家研讨交流活动,提高本土人才开发使用效率。积极参与“百千万人才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提升人才质量,扩大人才总量。
(四)全力实施惠民富区战略,建设幸福南芬
抓实民生保障。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高质量就业提升工程、居民收入增长计划。开展全民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行动,深化义务教育“双减”,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有效衔接。抓好三孩生育政策落实,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平安南芬。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防控各类风险,坚决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推动扫黑除恶机制化常态化。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和积案化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提升文明素养。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社会发动、全领域覆盖、全方位参与,深化“十二工程”,提高全区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统筹推进城市、村镇、单位、家庭、校园文明建设,培育一批文明街道、文明小区、文明店铺、文明单位。
三、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引进国内到位资金增长8%。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始终保持奋斗者的常态,推动经济稳中有进
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参与和全员招商、委托招商,完善招商引资奖惩办法,全面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强化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和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等发展机遇,坚持以辽宁高端金属材料为龙头,加快引进铸造加工企业,盘活烁丰铸业等存量企业。抓住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政策契机,实施光伏发电新能源合作项目,推进筱启新能源大宗固废利用、聚鑫达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发电等项目。
切实推动项目建设。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的工作基调,狠抓项目开工率、投资到位率、竣工投产率。加快实施聚鑫达60万吨选厂、东方新材料高纯硅砂、太森矿业砚石深加工等重点项目,确保思山岭铁矿一期、宏大矿业选厂改扩建等项目竣工投产。全面提升开发区能级水平,重点推进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一期、施小线八道沟至小高岭段道路、铸造短流程等项目建设,适度推进标准化厂房三期项目建设。
切实保障企业运行。坚持一企一策、一事一议解决问题,把企业负担减下来、活力提上去。抓技改赋能,引导东铄新材料、中泰矿业、富新源选厂等企业升级改造,实现能耗、污染物排放“双降低”,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双提升”。抓科研攻关,推动深地矿产资源开发产学研联盟建设,新增科技企业3家,技术成交额完成8000万元。抓资源整合,尽力打破企业、区域界限,坚持基础设施、技术力量共享,重点促进众达轧辊与建龙集团深度合作。抓市场占有率,从提供市场信息、参加经贸活动等方面入手,促进市场开拓。推进“小升规”“规升巨”,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小巨人企业1家。
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对标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打造投资兴业沃土。开展“增力量、提能力、促环境”大讲堂,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营商环境提档升级提供强劲支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全力推进“一网通办”。实行“代帮办”服务,实现结对帮扶常态化和全覆盖。做好“辽事通”推广应用,提高用户注册率和使用率。开展政策落实“回头看”专项行动,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清理整顿和规范涉企收费,让投资者安心投资、放心发展。
(二)始终保持实干者的姿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积极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重点发展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经营模式,扩大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巩固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形象,加大虹鳟鱼养殖保护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力争引进鲟鱼、鲑鱼等特色冷水鱼深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