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8日)

  深化区域合作。巩固拓展京沈合作成果,推进中关村科技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京沈合作项目突破400个。加强沈大合作交流,促进与辽宁沿海经济带良性互动。持续加大对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力度。

  (六)提升城市品质能级,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大都市。抓实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塑造城市更新典范,不断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生态品质和文化品质。

  持续优化城市空间。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高标准规划35个核心发展板块,高水平建设滨水特色功能区、城市更新示范区、高新产业聚合区、公共服务中心区,不断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以城市转型带动产业转型、社会转型。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轨道交通体系,推动沈丹铁路外迁、沈白高铁工程,加快地铁1号线东延线、2号线南延线、3号线、4号线、6号线建设。完善快速路系统,启动长青街南延线、元江街等快速路二期工程。优化路网结构,实施4处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打通太白山路、辉山西路等断头路。加快电力设施建设,推进远航等输变电工程,建设适度超前、高效便捷的充电设施网络。

  全面推进“五工程一管理”。持续开展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行动,提质改造老旧小区475个、背街小巷200条,新建改造燃气管网270公里、供热管网40公里、供水管网143公里,推进34项街路更新工程,抓好17条出口路及沿线52个村屯环境整治。以公园城市为目标,提升改造公园10座,新建“口袋公园”1000座,新增绿地22平方公里,新建改造慢道300公里。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城市标准化、设计化、法治化、网格化、社会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发挥人民设计师作用,以绣花般的耐心,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真正让城市有活力、有品位、有颜值、有温度!

  深入推进以文化城。加快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质,加快盛京古城综合保护利用,统筹推进历史文化片区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加快打造“百馆之城”“书香沈阳”,推进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国工业博物馆等十大场馆改造提升,筹建沈阳历史建筑博物馆、东北警察博物馆、沈阳工人美术馆,标准化、个性化、智能化建设城市书房、城市书屋。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举办沈阳艺术节,开展“人民幸福城·我的沈阳美”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推进“文化下乡”,创排《顾诵芬》等一批精品剧目。积极推进棋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推进“多游一小时”场景项目推广应用,实施百家景区提质升级工程,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态。

  (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4区18园”,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业配套等产业,重点推进300个亿元以上项目,产业集聚区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到70%以上。实施县城更新行动。压茬推进中心镇建设,加快胡台、茨榆坨向小城市目标迈进。提升“1+1对1”对口帮扶成效,围绕产业升级、飞地经济等重点方向开展25个以上帮扶项目。调整特业经营等方面政策,为发展民宿经济等乡村产业松绑助力。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抓实现代种业保护创新工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成果,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新建高标准农田51万亩。持续壮大稻米、畜牧、渔业、蔬菜、花卉五大农业优势产业链规模,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0个。实施农村电商发展行动,壮大农产品电商产业。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慎推进于洪、沈北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继续开展市县两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评选,促进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转变。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建设,实施20个美丽田园补短板工程,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满足农民用水需求,确保农民饮水安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美化硬化亮化绿化工程,让乡村更美丽、农民更幸福、农业更有奔头。

  (八)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展现美丽盛京更高颜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生态。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碳达峰政策体系,完成能耗“双控”任务,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积极争取成为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加快推进绿色制造,推广先进节能低碳技术应用,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企业30家。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有序压减非电用煤。大力推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绿色建筑等产业发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四环以内村屯、城中村散煤治理,加快淘汰建成区40吨以下民用供暖燃煤锅炉,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秸秆禁烧等精细化管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低于300天。坚持“四水同治”,压实河长制责任,开展辽河干流、蒲河、柳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和小流域治理工程,抓好北沙河综合治理。推进八家子河、秀水河等水质改善攻坚。推动老虎冲垃圾填埋场封场。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提升危废监管处置能力,守护好沈阳这片沃土。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进集体林地流转。全面推行林长制,科学有序开展植树造林,强化沙化土地、黑土区侵蚀沟治理。积极参与创建辽河国家公园,抓实卧龙湖湿地综合整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db/235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