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2月19日在凌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 四次会议上
市长 张春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也是凌海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和锦州“136921”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凌海“144331”总体战略,锚定高质量建设锦州城市副中心目标,聚力攻坚,奋勇争先,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惠民生,较好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连战连胜。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这一年,我们勇于拼搏奋斗,一批重点工作争先创优。凌海获评全省文明城市标兵,免申即享工作获评辽宁省免申即享改革十佳典型案例,三高中获评省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成功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凌海西瓜、香瓜、大米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东方华地城冰雪大世界成功入选全国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多项工作获得省和国家肯定。
这一年,我们善于攻坚克难,一批难点问题有效破解。以不把历史问题留给历史的担当,有效解决21个小区5467户居民不动产办证难题。海域确权实现应确尽确,养殖用海清理整顿取得突破性成果,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修复治理5234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得到妥善解决。
这一年,我们敢于先行先试,一批亮点经验全面推广。国家级“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工作圆满完成,绿色储粮实现100%。婚俗改革试点工作通过省民政厅终期评估。锦凌水库二级保护区农村八类垃圾闭环处理模式得到锦州市高度肯定,生活垃圾不落地、生产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翠岩模式有序铺开。
一年来,我们克难奋进抓发展,敢作善为抓落实,经济社会“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动能持续释放,“好”的态势更加明显。
(一)攻坚之年,我们坚持项目带动、投资增效,发展支撑显著增强。“三争”工作持续发力。北方能源基地、凌海绕城公路等6个项目获得省级批复;争取国防教育示范校等政策5个;争取专项性转移支付资金13.4亿元、债券资金3.5亿元,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大有污水配套管网新建及提升改造等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多点发力。加强与兵器集团等央企对接,开展会见会商10次,成功签约中广核绿电氢醇一体化等央地合作项目8个。密集开展走请活动435次,举办“凌水归海 辽阔锦绣”等大型主题招商活动4次,引进域外资金61.48亿元。鑫金恒达金属铸件、青岛斑马新材料石墨导热膜等77个项目成功签约,中清阳光电源光伏组件、赢智达醇基燃料生产基地等50个项目顺利落地。项目建设精准发力。建立“五个一”项目协调调度和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推动102个项目开复工。北方能源基地管输、希尔达智能数字化车间等61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大有原油储备库、恒顺超级电容器等41个续建项目进展顺利;大参林医药产业物流基地、香橙源食品加工及智慧冷链产业园等50个项目竣工投产。
(二)攻坚之年,我们坚持锐意转型、纵深推进,产业基础更加坚实。新型工业化提质扩量。支持衡泰钼业、中瑞电器等骨干企业挖潜增效,累计为新华龙等企业争取奖励资金673万元。芯驰锂电、北方液压等7户企业被评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金城航空等企业6个项目列入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华信电气获评省级绿色工厂。推动新华龙车间自动化装备改造提升等8个技改项目建设,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户,规模工业产值实现137亿元。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完成粮食作物播种115.1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粮食产量实现11.82亿斤。人社部组织专家团队来凌开展服务活动,助力海水健康养殖产业升级。“安源二号”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海参新品种。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7个、家庭农场48个。益多乐生态牧业成功列入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名单。南八千村至曙光分场获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带。第三产业提优赋能。牤牛屯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边墙子虎溪民俗文化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点位。牤牛屯亮相央视《三餐四季》。成功举办第二届“惊喜凌海 乐享畅游”文体旅游季,推出“温泉康养”“品读非遗”等7条四季精品旅游线路。旅拍经营网点发展到200余家,带动就业2000余人。全年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52亿元。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0户,百合小菜等农特产品成功入驻京东锦州馆,展望电商直播基地通过省级复审。
(三)攻坚之年,我们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城乡面貌加速蝶变。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坚持规划先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工程启动实施,凌海绕城公路工程顺利开工,2024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竣工。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排查整治深入开展,打造凌海大街、商业路等静态车辆管理示范街路4条,实施“洗扫冲洒保”组合作业,城区街路达到“六净三无”标准。乡村环境再塑新貌。新建维修“一事一议”村内道路142.9公里、农村公路128.8公里。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五好两宜”和美乡村5个、美丽宜居村17个。新建生活垃圾中转站8个、村屯集中畜禽粪污堆沤点370个。余积镇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二批重点镇。大茂堡村、石南村等4个村列入第二批辽宁省传统村落名录。生态底色更加靓丽。狠抓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6项节点任务顺利完成。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指标总体向好,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2%,西八千国控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100%。完成耕地保护17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157.8万亩,连续三年实现耕地总量净增长。
(四)攻坚之年,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动力活力有效释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梳理政务服务事项983项,确定27家单位647项依申请“7+1”类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服务,办理市场经营主体业务超万件。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投放企业信用贷款4.89亿元,减税降费4.3亿元。园区改革持续发力。大有经济开发区实现争先进位,在85个省级开发区考核中位列第18名。形成“两办四中心”管理模式,“12275”园区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承接市级经济管理权限7个。大有精细化工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十有两禁”建设持续完善,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科创动能持续强劲。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0户、雏鹰瞪羚企业2户,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户。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建成市级“双创”平台2个。组建“带土移植”人才创新创业团队10个,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9亿元。
(五)攻坚之年,我们坚持用心用情、增进福祉,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获得感更强。新增就业1300人,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留凌来凌就业1550人。城乡低保月标准分别提高到770元、592元。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到98%。居家和社区养老基本服务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居家上门服务1.68万次。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幸福感更高。学前“双率”分别达到54%、90%,一高中通过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检,京东产教融合实训运营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县域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中医院脑病科、骨伤科获评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边墙子虎溪民俗文化村入选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点名单。成功承办2024年全国少年拳击锦标赛,积极举办系列文化惠民演出81场。安全感更足。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常态化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2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全部摘牌销案。成功抵御57年一遇最大雨量、最短时强降雨,有效应对“7·28”“8·20”洪水袭击,转移避险1964人,人员无一伤亡。全年进京访下降60%,实现减量退位。强化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80.6%、15.6%。
(六)攻坚之年,我们坚持忠诚履职、担当作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强化政治建设,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对党绝对忠诚,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强化法治建设,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5件、政协委员提案48件,办复率均为100%。强化作风建设,扎实开展“3+1”百日攻坚行动,全面落实“双高”强力推进、扁平高效管理、问效一体督导工作机制,重实干、求实效氛围更加浓厚。强化廉政建设,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习惯“过紧日子”,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审计监督,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同时,双拥、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持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民族宗教、气象、外事、审计、统计、档案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一年的奋斗步履铿锵,一路的收获令人鼓舞。一年来,全市上下认准了路在干、铆足了劲在拼,我们走得很坚实、很有力量、很显底气。这一年,我们敢想敢干敢担当,干出了凌海干部的精气神、干出了凌海人民的自豪感、干出了凌海事业的新气象,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局面。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统揽全局,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同心致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凌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驻凌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凌海振兴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思危才能居安,知忧方能克难。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凌海区位和资源优势尚未充分释放,高质量项目支撑力度还不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还不够快,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有待提升;环境保护仍有短板,生态治理仍需加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紧盯不放、着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