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奋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打赢了攻坚之年攻坚之战。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一)坚持抓投资、扩增量,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项目建设量质齐升。深入落实“并联审批”等服务机制,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77个,总投资16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1个,总投资139亿元。投资7亿元的宝鑫石墨电极、投资1.2亿元的华骏机床等24个项目实现竣工达产。狠抓项目谋划储备,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58个,总投资153亿元。其中,对标习近平总书记“9·26”重要讲话精神,包装符合“一揽子”增量政策项目70个,总投资47亿元。向上争取成效显著,全口径争取上级资金31亿元,其中,获批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26.2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专项资金6.6亿元,助力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城区防洪排涝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围绕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完成招商图谱编制,明确招商引资重点、路径、方法、目的地。坚持“一把手”招商工程,共开展“走、请”招商引资活动86次。招商质效不断提升,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地区,借助“辽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采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乡情招商等模式,投资1.2亿元的派森宠物食品等36个项目成功签约;投资2.2亿元的微创外科医院等35个项目成功落地,签约项目落地转化率达97%。实际利用内资完成93.6亿元,增长18.1%。
园区建设提速增效。健全体制机制,内设机构配置不断优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投资8000万元,整理土地720亩,完成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园区承载力持续提升。制定《盘活存量资产三年行动计划》,3.3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实现企业入驻。“园中园”建设稳步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园入驻企业实现试运营;高校院所生物转化中心完成成果转化15项,高校科技产业园签约待入驻企业7户。园区经济快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5户,总产值实现95亿元,占全市比重58%;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市比重80%,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凸显。
(二)坚持抓转型、调结构,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4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3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9.4万吨,超额完成丹东市任务指标。品牌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新增合作社17家、家庭农场97家,丹玉、良玉等5个品种入选省农作物优良品种推介名录,“凤城蓝莓”等4个农产品入选2024年度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获评“中国生态柞蚕之都”。
工业经济进中向好。集群发展成链成群,增压器及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矿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产值分别增长11.8%、21.6%、2.7%。酒水饮料、新能源、农机具、纺织服装等八大产业集群发展路径进一步明确。新型工业化发展迈出新步伐,完成数字化、智能化典型应用场景27个;深入开展“百企百亿技改行动”,滚动实施技改项目50个,落地投产18个,新增产值1.5亿元。“小升规”培育力度持续加大,落实《“小升规”奖励办法》,全年净增规上企业11家,总数达130家,总产值实现163.2亿元,增长7.8%。
现代服务业好中提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初具雏形,以凤城旅游黄金季系列活动为统领,“国风音乐会”“全民运动会”“全国男排联赛”“东汤温泉节”等近1000场次活动贯穿全年。凤凰山、大梨树等景区入选国家、省精品旅游线路。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增长26.7%。消费场景丰富多元,举办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20余场次,提振消费1.5亿元,电商交易总额增长5%。组织50余家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100余次,签订意向订单15亿元;成功举办全球增压器峰会,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三)坚持抓改革、谋创新,内生动力加速释放。
重点改革纵深推进。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成企业投资项目备案208件,政府投资项目审批39件。摸底清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2855项,盘活国有资产3亿元,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不断壮大,国资集团年产值实现2亿元,凤凰山旅游集团营业收入实现8200万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落实“两查一追”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增加4830户。推进综合窗口改革,推行进驻事项666个。38个县级事项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实“12345政务服务热线+社会监督员”服务机制,开展“双进双促”“千名营商专员联万企”等活动,有效化解诉求7126件。搭建“政银企”沟通桥梁,助力企业融资12.7亿元。实施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为企业减免缓缴税费8.2亿元,落实助企资金6.7亿元。
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增瞪羚企业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组建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团3个。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新建市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家。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凤凰归巢、梧桐计划”行动,开展“一带一路”、大国工匠科技研发创新合作,有效发明专利103件,商标注册3845件。
(四)坚持抓环境、提质效,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投资5255万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9栋。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投资1452万元,实施城市背街小巷、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200余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智慧平台”实质运行,拆除各类违建35处,新增停车位超500个。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检并入围国检。
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资1815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3个。投资1450万元,新建、维修农村供水工程91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投资2.3亿元,实施国省干线中修工程45公里,新建和维修“四好农村路”180.2公里、桥梁35座,凤山小学、一面山道口2处平改立工程开工建设。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率达100%。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平台荣获“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优胜奖”。我市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生态优势巩固提升。坚决扛起辽东绿色经济区生态屏障责任,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5%,居全省前列。全市2处国考断面、21处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投资2.1亿元的新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5平方公里,获得“大禹杯”竞赛考评“好”等次。完成废弃矿山复绿面积1100余亩,建设绿色矿山6家。清理生产生活垃圾6.8万吨,畜禽粪污、废旧农膜和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草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17个。
(五)坚持抓民生、办实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民生领域支出31.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超83%。十项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举办招聘会74场,建成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33个,打造丹东首家“一站多能”短零工市场,城镇新增就业5100余人。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低保调增标准稳步提高。全面加强特殊群体关爱和支持,4610万元供养与护理补贴费用足额发放。
公共服务更有温度。持续开展卫生健康“强基行动”,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业务综合楼投入使用,第二人民医院综合楼主体完工。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改造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家,完成适老化家庭改造200户。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6个项目,东方红小学城东校区、凤城第二幼儿园投入使用,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6%。“凤城市乡村振兴学院”挂牌成立。红旗镇中心小学被教育部评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有效应对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实现安全度汛。妥善做好灾后重建救助,完成灾房重建及修缮工作。狠抓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落实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万件化访”案件化解率99.5%。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破获涉黑涉恶十类案件34起,打处43人。平安凤城、法治凤城建设取得新成效。
过去一年,我们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实施“法治政府促进年”专项行动,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15次,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审议“三重一大”事项32个。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管,清理废止规范性文件4件。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代表建议134件、委员提案115件,办复率、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同时,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科协、残联、红十字会、慈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地震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在经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考验中取得的,是在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的高位基础上取得的,困难多于预想,但结果好于预期。所有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丹东市委、市政府和凤城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家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驻凤各单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凤城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短板和问题:一是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牢固,经济总量、项目体量、企业质量还有待提高;二是安全生产、生态环保、信访稳定等领域仍然任务艰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还有较大压力;四是民生工作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一些急难愁盼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解决;五是个别干部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存在差距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采取有效措施,竭尽全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