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1月12日在沈阳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沈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吕志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沈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加压奋进、攻坚克难,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沈阳全面振兴迈出新步伐。
——城市能级加快提升。我们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全力当好打造新时代“六地”排头兵。产粮大市地位持续巩固,有效应对73年来最强降雨,大灾之年粮食产量仍然保持在80亿斤以上。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浑南科技城核心功能区开园运行,国家级创新平台增加到79个,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215项,1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装备制造业表现亮眼,10大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工业母机、航空集群新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歼-35A新型战机、“太行15”燃气轮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沈诞生。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桃仙机场二跑道等“航空三大工程”取得历史性新突破,沈白高铁沈阳段、沈丹铁路外迁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我市获批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迸发新活力,沈阳方城实现华美蝶变,“金廊银带”彰显都市气质,口袋公园点缀方寸之美,北方特色公园城市加快呈现。文旅市场火爆出圈,“迎客(qiě)”“听劝”展现了沈阳温度,“春秋双晚”让城市更加“热辣滚烫”,“你好,沈阳”“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等城市IP全面叫响,沈阳成为兼具烟火气、人情味、时尚风、国际范的网红旅游城市。城市定位全面升级,国务院批复沈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沈阳的城市性质由“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升级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发展态势向上向好。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向上向好,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左右,增速有望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左右,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铁西区上榜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主城区,浑南区上榜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沈阳经开区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金融商贸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会在沈阳召开,沈阳成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和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风险化解成效显著。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勇于创新突破,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取得重大成效。闲置资源处置取得重大突破,青年大街沿线12个停缓建项目得到有效处置,沈阳中心大厦、华润北站北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加快建设。重点企业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华晨集团核心资产全部盘活,金杯吉运新能源汽车顺利下线。保交楼任务实现“清零”,保交房年度任务全面完成。金融改革化险取得阶段性进展,年度隐性债务化解任务超额完成。这些多年累积形成的风险得到有效处置,为我们今后长远发展卸下了包袱、消除了隐患。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促进经济发展。我们着力释放政策红利,全面落实国家、省各项政策,及时出台推动经济稳中求进“26条”、稳中向上稳中向好“25条”等系列措施,“三直一快”兑现惠企资金126亿元。持续提升投资活力,聚焦“谋立推建产”全链条,开展“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华晨宝马大东工厂升级项目签约落地,航空航天城、汉京半导体、冰上运动中心等加快建设,全市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109个,开复工重点项目3072个。不断激发消费潜力,开展“2024爱沈阳”等文体旅活动1500余场,打造夜经济场景151个,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消费278亿元,中国啤酒之都、沐浴休闲之都等IP成为消费新引擎,红梅、八王寺、爱新觉罗祖家坊等一批品牌晋级“中华老字号”,全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亿人次,沈阳进入中国城市文旅竞争力十强。着力壮大经营主体,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累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2.7万余件,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户,全市“四上”企业达到9576户。
(二)凝心聚力强化产业转型。我们实施科技成果“赋智”,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4.2%,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71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723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5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2.5万家,东软睿驰成为新的独角兽企业,三生制药荣获省长质量奖金奖。沈阳连续4年入围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兴沈英才计划”深入实施,“博士沈阳行”活动成效明显,我市荣获全国“非凡引才贡献奖”。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实施智能升级项目105个,新培育23个智能工厂、30个数字化车间,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2.8%和71.5%,人工智能算力突破600P,沈阳数据资产登记中心揭牌成立。我市入选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城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推动强链补链“赋效”,千亿产业集群达到5个,新能源、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30%和45.9%,航空产业链聚集升级经验成为全国典型。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40%以上。抢抓未来产业“赋新”,着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中兴低空经济产业园、法库航空应急救援保障基地等20个低空经济场景启动运营,辽河实验室人形机器人落地行走,智能网联车城融合指数位列全国十强。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高效办成一件事”达到116项,“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入选数字政府创新案例,中央法务区和金融法庭揭牌运行,沈阳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连续两年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实现创新突破,文体旅、陆港、外贸等6个企业集团组建运营,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增长23.8%、营业收入增长48.1%。新签约32个央地合作项目,国家管网东北区域总部及23家央企子公司在沈落户。出台支持民营经济“17条”,全市经营主体突破134万户。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效明显,北方实验室登陆新三板,国际软件园REITs项目通过国家审核,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获准发行,于洪区、沈北新区宅基地改革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经验成为全国典型。推动开放合作迈出坚实步伐,临空经济区加快建设,海铁联运规模达到4.6万标箱,跨境电商业务量突破800万单,国际公路运输沈阳集结中心揭牌运营,中欧班列建设经验获国务院督查通报表扬。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扎实推进,新增外贸实绩企业302家,对俄进出口额增长32.4%。打造“外事+”“国际沈”升级版,我市荣获国际友好城市杰出贡献奖。沈阳都市圈121个重点项目和事项扎实推进,政务服务“都市圈通办”达到210项。
(四)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城市更新,267个老旧小区、132条背街小巷、880公里老旧管网、7座危旧桥梁完成改造,16个城中村改造加快实施,21条街路实现有机更新,5条快速路建成通车,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西段开通运营,沈阳站东广场面貌一新,南京街—黄河大街成为城市又一道靓丽风景线。实施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推进5座大中型灌区改造和3个涝区治理,改造农村危房371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41公里。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实施农业优势产业链提升行动,稻米、肉鸡等百亿级产业不断壮大,康平小米等18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沈北新区荣获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区,辽中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新民市获评全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法库县入选全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同步提升城乡环境,扎实开展空气质量提升、水环境质量提升、清废净土三大攻坚行动,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18天,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0%。实施“三北”工程六期项目建设,修复退化林10.6万亩,新增城区绿地4.4平方公里。持续深化“三美”建设,创建五星庭院5000户、美丽宜居村110个、和美田园20个。
(五)持之以恒守护城市安全。守牢安全生产底线,燃气安全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入选国家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食品安全监管举措持续创新,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巩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推开“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行动,扎实开展“敲门”行动和“暖心”行动,解决群众诉求13万余件。基层治理“三零工作法”经验在央视《焦点访谈》播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信访形势实现“四下降一好转”,“万件化访”化解率达到99.7%。深化“三清”工作机制,刑事、治安警情双下降,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成果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六)千方百计保障改善民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5条断头路全面贯通,“停车难、行车堵”逐步缓解,供暖“冬病夏治”取得明显成效,医疗惠民服务让160多万退休人员享受“健康红利”,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沈阳荣获“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新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3060个、优质高中学位2764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竣工验收,门诊共济改革平稳落地,法库县入选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培训基地,沈阳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200个,我市入选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加大高品质文体服务供给,书香沈阳、百馆之城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出门就健身”更好满足市民运动需求,杂技剧《先声》、广播剧《问天》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城市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积极扩大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养老金、医保等待遇水平,城乡居民低保标准与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3.5%,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提高6%,我市成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
同时,我们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高质量完成“五经普”工作,国家安全、保密、审计、仲裁、公积金、民族宗教、贸促、侨务、邮政、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气象、防震减灾、档案、修志、文史、援疆援藏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突破。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决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我们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746件、市政协提案673件。我们坚持常态化过紧日子,精打细算、严控开支,做好基层“三保”工作,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百姓好日子。我们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庄严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以最高礼遇迎回安葬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英雄城市名片响亮全国!
各位代表!2024年,我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一道经历风雨彩虹。一年来各项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沈单位,向驻沈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公安民警、消防救援队伍,向来沈的广大投资者、创新创业者和观光旅游者,向广大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向关心支持沈阳振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差距和不足: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地区生产总值等几项主要指标未能实现预期;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强度和质量有待提升,消费新业态发展不充分,外资外贸增长面临挑战;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有些传统产业转型较慢,新兴产业规模不够大、支撑力不够强,重大产业项目较少;部分领域改革还不到位,重要改革试点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够,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彻底解决;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短板亟待补齐;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债务化解、基层“三保”压力较大,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干部思想解放不够,直面问题、破解难题的魄力、能力不足。对此,我们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