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规划计划
1、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引领区,打造文化产业双创新高地。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能级、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国家及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街区)数量、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市区级文化人才数量实现较快发展,巩固保持余杭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市的领先地位。“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力争达到6.5%。到2025年底,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650亿元,力争达到169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50%左右。
2、建设全国数字文化产业...
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在全省排名“保二争一”,在新技术、新产业、新制造、新业态、新基建、新治理、新机制等方面形成特色亮点,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有力支撑数字余杭、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
——新技术领先突破。数字经济领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国数字科技创新高地;在基础技术、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对全省数字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到2025年,之江实验室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
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全区制造业在规模效益、创新水平、结构优化、绿色集约等方面成效显著,构建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引领地、全国产业创新策源地、全省都市制造标杆地。
——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制造业规模能级快速增强,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提升,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0万元/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梯队更为合理,上市工业企业数量超25家。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全区创新动能持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
1.总体目标。到2025年,余杭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功探索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余杭实践”。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迸发活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达标和精品引领,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全面铺就,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富裕,城乡融合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改善,高水平建成“一地三区”,即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美丽乡村标杆区、“三农”共富先行区。
2.具体目标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展望2035年,天蓝水澈、绿色循环、环境友好、诗意逸居的现代化美丽滨江全面呈现。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与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相适应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滨江。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分两步,到2022年,短板攻坚、重点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
以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到2025年,全面实施工业固废数字化全过程监管,基本实现工业固废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利用处置能力富余、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实现危险废物“趋零填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完善,为杭州市工业固废治理提供滨江样板。...
一是数智化应用更加广泛。当前和“十四五”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及产业革命爆发期,疫情令全球加速进入全面数字经济时代。围绕市委市政府“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建设目标,“十四五”西湖区着力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区,数字化技术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新基建”投资的日益攀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二是品质化需求更加突出。随着小康社会的高水平全面建成,人民群众消费能力大幅提高,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
到2025年,全区主要卫生健康指标位居省市前列。基本形成与“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定位相匹配的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面建成区域一体、中西并重、医防协同、整体智治、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优质均衡、智慧高效的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打造健康中国示范区。...
——金融综合实力国内领先。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支柱产业地位稳固,金融综合竞争力保持国内城市前列,辐射支撑全市、全省、全国现代化建设。直接融资占比稳步提升,融资结构更加合理。金融业增加值、累计培育上市公司家数等主要指标在全国城市中排名靠前。
——服务实体成效国内领先。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优质金融产品供给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助力“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成效卓然。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新制造业、“三农”、小微企业、绿色经济、民生等共同富裕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人民群众合理金融消费...
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建成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多维超级感知、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等大科学装置建设,谋划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新型智能计算架构试验与验证等科学装置建设。
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共建新型科研平台、研究机构等创新载体,加快推动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等一批新型研发...
4.构建全域创新格局基本实现。以建设省全面创新改革发展试验区为动力,推动全市域创新发展“一张图”“一盘棋”。支持杭州高新区(滨江)设立富阳特别合作区,拓展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区发展空间;推进萧山临江高新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4城8镇”硬核科技产业平台,加速创新资源集聚与创新活力迸发;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各类开发区、科技园、特色小镇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内涵、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将科技创新率先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任务,合力建设G60科创走廊和杭...
延安路特色商业夜地标 持续优化湖滨步行街业态布局,推进武林商圈智慧化改造,打造湖滨展销、游憩、体验一体化夜地标,探索杭州大厦中央商城24小时营业模式,将嘉里中心建设成杭城潮流地标。
运河文化夜地标 常态化推动“夜游运河”项目,提升乐堤港、胜利河美食街、万达金街、银泰城酒吧街、桥西直街、小河直街、大兜路、大悦城悦街、塘栖老街、运河集市等“七街一市”业态。
南宋文化夜地标 加快清河坊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二期),提升南宋御街旅游购物环境,展现高银街美食集聚区风采,培育中山中路漫生活休闲业态。...
“十四五”时期,围绕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总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杭州特色、高点定位,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亚太地区国际门户、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智慧绿行品质天堂”,聚力提效能、创样板,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聚焦新发展理念,聚焦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全面建设服务于新发展格局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促进内外双循环的现代化运输服务体...
1.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省实验室,建成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断完善,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变革,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成为全球视觉智能(数字安防)产业中心、全国云计算之城和中国区块链之都、国际级软件名城。大力推进数字赋能制造业发展,大力提振现代服务业,初步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
到2025年,我市公共服务体系内容更加丰富,服务产品更加多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保障范围上,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供给标准上,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的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落实机制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理念全面融入政府治理,标准化手段得到深度应用。体系建设上,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