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规划计划
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突破 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1件。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做强城市两年行动计划,中心城市新型空间架构有序展开,金融中心、周山河景观带、省泰中新校区、市科技馆等工程建成投用,体育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城建惠民”行动成效显著,创成省生态园林城市,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联盟成员。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持续推进,中心城市实施老旧小区...
“十四五”期间,金融发展总量持续扩大,金融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可得性和普惠性极大提高,金融体系基本实现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有序创新、风险可控,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社会融资规模、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直接融资比重、地方金融资产比重、保险深度和密度等主要金融发展指标明显改进。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薄弱领域取得实质成效,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显著提升。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在支持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升级...
1.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增速快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到2025年,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6%,占GDP比重超过15%,海洋经济总体规模持续扩大。
2.涉海企业布局进一步集聚。推动全市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积极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跨江融合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培育涉海产业集聚发展载体,增强产业链条整合力,加强大中小企业梯度协作,形成重点突出、特色明显、错位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载体新格局,涉海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海洋船舶及配套等重点产业形成产值...
“十四五”期间,全市要在巩固“绿满泰州”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展现绿美泰州的新面貌。实现林业资源总量相对稳定,森林质量和结构逐步优化,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布局和结构更趋合理,生态文化更加繁荣,彰显出泰州风雅水韵自然之美。
(一)稳定资源总量。“十四五”期末,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266.7公顷(新增造林666.7公顷,更新造林、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1600公顷),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5.0%以上;新建省级绿美村庄200个,完成森林抚育6666.7公顷。到2035年,...
1.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新市民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提升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效能。“十四五”时期,市区新增保障性住房约1.1万套,建筑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其中棚改安置房0.7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0.4万套,城镇棚户区改造覆盖率达100%。
2.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价格合理、供求平衡、保障多元、风险可控、预期平稳”的长期健康发展状态。“十四五...
到2025年,努力实现“十个更加”:城市管理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市容市貌更加美观、公共环境更加整洁、垃圾分类更加普及、执法体制更加顺畅、保障机制更加完善、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城市治理更加高效、党建工作更加扎实、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推动全市城市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到2025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高。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全面形成,碳减排工作逐步推进,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满足省下达指标要求。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左右,PM2.5浓度达到30微克/立方米,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III比例达到100%,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主要污染物减排...
初步建成泰州市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交通视频联网监控平台、交通信息中心机房等并投入使用,围绕日常监管、应急处置、数据分析和信息发布等功能建立视频监控、应急指挥、信息发布等功能模块,为更加迅速、科学、高效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处理交通应急指挥工作能力提供数据支撑。编制并发布《泰州市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组织预案》,围绕应急指挥中心的运行组织、应急指挥流程、应急预案等进行方案设计,构建了覆盖三市四区和全系统各条线的应急联动工作网络,建立了与省厅、局属各事业处局、下属各区县等应急指挥的协同通道,为实现交通运行全面监...
推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深耕农业优势资源,打造乡村民俗,突出山水载体、农渔风光、田间采摘、农业科普体验、田园养生养老等生态服务产品,培植丹徒品牌。优化田园生态系统,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建设,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动发展。新型建材行业依托鹤林水泥等龙头企业,布...
到2025年,初步建成与丹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质量、多元化、现代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更加便捷。加强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积极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制度。鼓励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长期失能老人提供短期照护服务,将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到2025年,老年人接受居家上门服务覆盖率达18%;全市新增居家适老化改造1500户以上。
——社区养老更加全面。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嵌入...
重点工程完成情况。“十三五”期间,广陵区共计完成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33项,其中水环境质量改善类项目11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项目6项,土壤环境质量改善项目2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项目2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项目4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5项,监管能力提升类项目3项,共投资10.21亿元,重点工程执行情况详见附表1。
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广陵区“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共设有五大类17项指标,到2020年底,有15项达到“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林木覆盖率2项指标...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开启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初步建成集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防洪更有保障。基本解决防洪排涝突出薄弱环节,遭遇一般洪涝基本不受损失,遭遇超标洪水有应急措施。淮河入江水道巩固行洪12000立方米/秒,骨干河道行洪能力巩固100年一遇,重要支流达到20~50年一遇;长江干流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江淮水都繁盛。江都古称龙川,因“江淮之水都汇于此”得名,公元前486年建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自古便是大运河南北物资重要的集散地之一,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遗产点等遗址均是江都自古繁盛的见证。江都现有邵伯镇、大桥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毛笔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和金银细工制作技艺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世遗明珠闪耀。江都全区拥邵伯古堤、邵伯码头和淮扬运河江都段、邵伯明清运河故道等4处大运河遗产点、河段,留下众多运河文物遗存,是大运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
围绕“全域化、大融合、文化强区、数字文旅”战略,促进江都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到2025年末,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江淮之都,幸福源头”为品牌引领,助力江都区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大运河文旅休闲目的地。
产业定位:大力推进江都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文旅产业地位,将文旅产业培育成为地区新的支柱产业。
产业规模:到2025年,江都区文旅产业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游客接待量750万人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
品牌建设:加快景区提质,创建多样化“国字品牌”...
到2025年末,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5张,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张为社会办医预留空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达到4500张以上,力争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1000张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