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池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6.完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体系。组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综合运用控源截污、清理疏浚和生态修复等手段,避免对水环境和水生态造成二次污染。健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评价和管护长效机制,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到2025年,全市范围内基本消除面积较大的农村黑臭水体。

  专栏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池州市172个行政村、贵池区乌沙镇、青阳县15个中心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2.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开展青阳县11座生活垃圾分类及中转站建设。

  3.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开展贵池区乌沙镇红庄村和东至县张溪镇六联村2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4.畜禽养殖源污染防治:完善东至县14个乡镇78个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

  (六)严防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

  1.防控废弃矿山的环境风险。加强对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监督力度,保障矿山压占、损毁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实施“一库一策”的防治方案,加强尾矿库环境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定期开展尾矿库周边地下水监测,防范尾矿库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加强尾矿库风险处置应急保障。

  2.防控涉重金属企业的环境风险。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总量控制指标,加强对企业周边环境土壤、地下水中重金属监测,全面调查重点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加快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以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和深度治理为主要手段,推动实施一批重金属减排重点工程,持续减少重金属排放。

  3.防控辐射污染环境风险。加强对高危险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作业活动的管理,实行放射源终生编码制度,强化对放射性物质转让、使用、运输、存储等环节的安全监管。严格控制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许可证持有单位之间销售、转让,定期组织开展对从业人员个人辐射剂量、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的辐射监测,加强对运输放射性物品的单位资质、运输容器、安全保卫措施和暂存场所的环境监管。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严格落实电磁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定期对辖区内辐射相关场所开展监督性监测。优化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微波通信站等电磁辐射设施的整体布局,采取有效的距离控制、屏蔽等防治措施。

  4.防控危险废物和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完善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提高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在线申报、管理计划在线备案、转移联单在线运行、利用处置情况在线报告和全过程在线监控。夯实新污染物治理基础,建立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制度,完善新污染物“筛查、评估、管控”技术体系,开展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从源头减少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使用,强化绿色替代品与绿色替代技术的推广应用。

  (七)筑牢全市生态安全屏障

  1.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价值转化;依托特色生态资源优势,做强具有主题吸引力、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静心养生、富硒养生、森林养生、高山避暑养生等养生业态,加快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生态资产的经营开发与扩能增值模式。

  2.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按照分类科学、保护有力原则,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加快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及时查处和跟踪督办各类生态破坏问题。加快自然保护地间的生态廊道建设,实现有效连通,保持自然生态原真性和自然文化遗产完整性。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日常管护,建立自然保护地常态化巡查、督导、检查,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体系,落实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以珍稀濒危水生物为重点,加大东方白鹳、白头鹤等候鸟越冬地和栖息地原生境保护力度,加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江珍稀濒危及特有鱼类资源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的保护,协同做好江豚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捕猎交易。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建设绿道绿廊,使城市森林、绿地、水系、河湖等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五、推动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一)落实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综合治理,统筹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统一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合作探索臭氧有效应对措施。深化大气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实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工作,协同推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二)落实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全面加强长三角区域水污染治理协作,建立长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动机制,统筹开展水环境治理,协调解决跨省流域重大环境问题。深化青通河、陵阳河、龙泉河等跨界河流的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改善龙泉河、陵阳河等河流的环境流量。构建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跨界水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提高跨界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能力与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三)落实跨区域环境监管联动机制

  完善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体系,协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环境监管机制,加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监管,防止污染型产业、企业的输入。融入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发挥生态补偿的激励导向作用。加强长三角区域固废危废联防联治,严厉打击固废危废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环境应急协同响应,推动区域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统筹共享。

  六、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一)严格落实环境治理主体责任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落实“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责任,健全财政保障和考核引导体系,深入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全面实施市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推深做实河(湖)长制、田长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落实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领导包保、部门包保、“点对点、长对长”整改责任制,完善核查考核、验收销号、责任调查等制度。推进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严格落实企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责任,督促排污企业加大工艺技术和环境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投入,重点排污单位安装使用在线监测设备。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进一步落实持证排污单位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健全公众监督、举报反馈、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等机制,鼓励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污染监督治理,探索建立新闻媒体与环保督察、执法、排查、暗访联动模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55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