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运力资源互用互补。充分利用广大农村客运网络,推进建制村通客车与建制村通邮工作协同联动,积极推广农村客车代运邮件快递,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开展“定时、定点、定线”的货运专线服务,摊薄、节省双方运输成本,提高共同配送、集中配送服务能力。着力提升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基本建成资源共享、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实现行政村村级农村物流服务节点全覆盖。到“十四五”末,力争至少开通1条“交邮快”(交通、邮政快递)合作线路,建设1个乡镇运输服务站。
2.推进交通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
推进交通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物流枢纽应急、冷链、分拣处理等功能区建设,畅通物流通道与城市配送网络交通线网连接,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和末端网络。
加强物流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改造农村物流基地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制定符合现代化农业产品物流发展需求,适应现代化农业产品特点的专业物流车辆选型技术标准,大力推广适用于农产品的厢式、冷藏等专业化车型,规范使用适宜乡村地区配送的集约化、绿色化等经济适用车辆。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鼓励快递物流企业与电商企业深度合作,更好地满足网络化趋势下消费升级新要求。
3.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
道路方面,不断推进美丽公路、美丽驿站、优质绿道建设,提升道路景观效果和服务水平,给驾车、骑行、步行不同的出行者提供良好的出行体验,实现出行即旅游。通过与旅游规划的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绿道旅游项目,赋予绿道以旅游功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多功能新型驿站建设,打造一批集休憩、观景、厕所、形象宣传、赛事体验于一体,能同时满足停车、微购物、充电、旅游咨询等需求的新型驿站。按照“服务区+”的理念,结合枞阳特色文化、景观、民俗等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特色化改造,推动枞阳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升级。
水运方面,逐步推进集散中心、客旅码头、一般靠泊点、水上运动基地建设,形成出行、旅游运动、文化休闲三位一体的水上客运体系,大力打造“绿水青山、文秀枞阳”品牌。“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水上交旅融合服务研究,着重谋划水上客旅集散中心和旅游码头,逐步在白荡湖、菜子湖增设1-2个游船码头,开辟水上旅游航线,为尽快形成现代水上客运体系打好基础。
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完善游客保障体系建设,鼓励客运站为旅客集中提供预约租车、定制包车、景区直通车等个性化运输服务,提升旅游客运接待能力。鼓励在城市中心城区、酒店等区域设置景区定制、自助旅游客运服务点,方便游客自助旅游。适时开通城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环)线、旅游直通车、定线旅游等客运业务。
(五)构建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体系
1.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敏感区公路植被修复、水土流失防治及公路生态景观改造项目;优化公路建设路线,合理避绕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区;公路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和运营过程中的污染物处理和噪声防治。“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快推动绿色示范公路建设。
加强绿色交通设计。组织开展绿色交通示范专项行动,评选绿色交通示范区、绿色交通示范企业、绿色交通示范工程和绿色交通示范技术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单位、项目,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交通绿色发展良好风气;加强路域环境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和公路文化等建设,促进交通功能和景观、环保的协调统一。
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管体系。鼓励使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推行新能源车辆,逐步提升出租汽车、城市公交新能源占比,加快推进新建充电桩,服务新能源充电汽车发展;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有序推进公共自行车服务,逐步推进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管理办法出台,完善布点规划和配套资源整合,逐步提升公共自行车服务水平。
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将节约资源要求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全过程;大力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交通运输工程技术,提高交通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公路沿线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和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综合开发、立体开发;积极使用交通循环利用新技术,推广应用公路隧道节能照明技术等绿色循环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沥青路面热再生、冷再生、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再生技术;循环利用钢材、水泥、木材、砂石料等主要建材,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十四五”末,全县路面旧料回收率、循环利用率达到80%。
专栏9 “十四五”绿色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交通绿道、滨水绿道、城镇绿道、乡村绿道、森林绿道以及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多类型多功能的绿道前期研究,重点加快长江、引江济淮枞阳县城段绿道以及白荡湖环湖绿道的规划建设工作,实现全县重点景区绿道全覆盖。
2.提升交通养护管理水平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监管。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责任,明确和落实乡镇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管养资金筹措等职责,健全“区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将农村公路工作纳入对乡镇的考核管理,规范设置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十四五”期间,全面落实三级“路长制”,农村公路指路系统基本完善,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比例逐年提高,逐步实现农村公路整洁优美,路产路权得到有效维护。
提高养护作业能力。加快推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基层养护场站建设,强化养护机制构建,落实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设施设备储备,优化养护场站布局,发展养护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到“十四五”末,全县农村公路年度实施养护工程里程比例达到5%,优良中等路率达到70%以上,交安设施完好率达到100%,路面状况水平逐年优化。
五、规划环评
(一)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涉及多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本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占用、消耗一定量的土地资源,对周围重要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敏感区、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系统环境产生影响,运输装备和服务系统的运行将向周围环境排放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对局部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重要生态系统环境影响分析。规划的实施对重要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林地、湿地、水源地等蕴育丰富生物资源的生态系统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周边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影响生态功能发挥。施工期山体的开挖或大规模的爆破导致土壤与地表植被结构受到破坏。
土地利用环境影响分析。规划的实施会对土地利用格局和类型产生影响,原有土地资源状态将会被打破,从而对区域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规划的实施对社会环境影响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正面效应包括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对周边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将促进全市经济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负面效应包括沿线拆迁搬迁等将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