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系统全速推进。目前,实现了《一部手机游枞阳》项目上线运营,举办了《首届油菜花旅游宣传推广周》活动。一批精品旅游路线正在形成,串联重点生态景区、红色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策划、打造了红色经典游、美丽乡村游、名人故里游、研学科普游、生态养生游等系列精品线路。“住的要素”更加完善,2019年,指导和协助枞阳国际大酒店全面提升软硬件设施水平,争创四星级酒店。旅游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加,截止2019年,枞阳县共有3家旅行社,分别是枞川旅行社、快乐假日旅行社、青年旅行社。
全面推动发展“文化+旅游”。以旅游为载体,文旅融合发展,对外交流互动频繁高效。“十三五”期间,累计推出了“枞阳十大美食评选”、“全域旅游共创建 情醉三八浮渡山”、“全域旅游•2018枞阳首届盆景根艺赏石艺术节”、“生态铁铜洲 乐在金沙湾”、“全域旅游 魅力岱冲”、“5•19中国旅游日”、“大美枞阳全域旅游之生态钱桥蓝莓之约体验活动”、“安徽枞阳亲水旅游节暨狂狮河漂流开幕式”等系列宣传推广活动,通过旅游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加大旅游扶贫宣传力度。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县图书馆开辟“黄镇纪念馆”、“名人陈列馆”和“枞阳大讲堂”等特色文化活动,年接待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上万人次,是枞阳县对外宣传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文创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和包装能力得到提升,一批文创产品转化为了旅游商品。举办了“枞阳十大美景、十大美食”竞赛等活动,出版了《枞阳美景美食》宣传画册。申报莲花商业街区为省级特色旅游购物街区。积极组织县内旅游商品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旅游商品大赛,在2018年度安徽省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大赛和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顺帆牌充气旅游艇分别荣获银奖和铜奖,浮山牌黑苦荞茶两次获得大赛铜奖。
文旅产业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2019年上半年,枞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召开机关及下属单位帮扶责任人扶贫工作动员会,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枞阳县文化和旅游局机关及下属单位帮扶人员83人,积极开展帮扶走访活动。全系统干部职工自愿购买村农业合作社淀粉、粉丝共3500斤,实现村集体增收4万元以上。2019年,“大美枞阳•民宿客栈”示范户完成验收2家,“美丽枞阳•幸福农家”示范户完成验收18家,累计带动40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文旅市场安全规范有序。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市场准入审批、事后监管效率不断提升,“双随机,一公开”有效实施,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知识不断丰富,法律意识和执法能力不断提高。2019年,枞阳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参加多部门联合专项行动3次,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2次,“双随机,一公开”专项行动1次。文旅产业市场综合治理成效显著,2016年以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800余人次,共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4491家(次),办结行政处罚案件23件,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7600余册(张),罚没款共计人民币35500元,确保文化文物市场安全、稳定、有序、发展。
文化旅游业发展保障机制更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科学制定了《枞阳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先后出台《枞阳县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意见》《“美丽枞阳 幸福农家”示范户扶持政策》《“大美枞阳•民宿客栈”示范户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文件,《枞阳县浮山摩崖石刻保护规划》项目编制工作正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大力增加,将“文化育县”发展战略纳入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总体目标赋予实施。2017年,投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专项资金共1500万元。人才队伍规模增加,全县19个乡镇站有文化工作人员50余名,黄梅戏民间团体和其他业余团体600多个,现有文化辅导员200余人,文化志愿者1000余人,业余文化骨干2000余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3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1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旅资源开发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大青山、岱鳌山、三公山、黄公山等主要山体,以及菜子湖、岱冲湖、白荡湖等主要水体虽具有可开发的经济价值,但这些山体水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可观赏性仍然不高,还需进一步打造并赋予这些山体水体资源新的内涵和可观赏性。文旅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力优势,文旅产品的可替代性程度非常高,难以吸引游客,旅游景区也未真正成为游客首选目的地。许多自然景观资源尚未开发或开发程度较低,仅仅是游客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发现某个地区可能具有可观赏性而到景区“自我开发”。
空间布局小而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化经济效益。枞阳县文旅资源众多,既有丰富的山体水体资源,也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但资源分布广泛。现有文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尚未真正形成全域一体的发展合力和整体优势,产品规模化效益和产业的外部性效应尚未显现。中部地区的浮山-白荡湖景区与北部地区的白云岩、三公山、西部地区的菜子湖和黄公山等景区之间,空间距离、行政区划、道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在公共旅游服务设施上不能共享、文旅项目开发不能协调互动、精品旅游线路尚不清晰、旅游产品不能形成差异化的吸引力。
文化特色挖掘不够,特色文化尚未转化为旅游产品。受到枞阳县历史文化挖掘、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限制,除了汉武文化公园,以及部分地挖掘了红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石刻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外,许多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现代名人资源和枞阳特有的书香底蕴尚未深入挖掘,也未纳入枞阳文化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特色文化内涵变为旅游体验产品的转化能力不足,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与旅游融合的应用较少,文化遗存、工艺品、艺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能力有限。
缺乏文旅融合发展重大项目,产品体系尚未形成。“拳头级”文旅产品和重大项目缺乏,文旅产品的创新性、延展性有待进一步强化。岱鳌山、方圆、菜子湖、浮山、三公山几乎都是观光型产品,白荡湖、岱冲湖等度假类产品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品体系尚未形成,红色文化类、文化景区类、文化名人类、文化研学类、养生度假类、乡村文旅、时尚运动类文旅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文旅品牌形象不够鲜明,市场营销手段不足。传统历史文化、东乡武术文化,以及枞阳书香文化底蕴是枞阳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独特的天然氧吧资源是枞阳在工业化时代独特的自然资源特色。这些特色文旅品牌在周边市县虽然已有一定的名气,但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较低,即使在安徽和长三角的知名度也不高。旅游市场常态化尚未形成,市场营销手段落后,与客源地旅行社、旅游公司合作不到位,规模化团队旅游很少,旅游市场规模有待提升、对外交往合作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深度广度不足。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不够深入,景区开发文化资源提质升级速度较为缓慢。“旅游+产业”“旅游+城市肌理”“旅游+ 消费”“旅游+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乡村振兴”“旅游+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融合措施较少,创新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足。相较于其他先进旅游目的地,游客消费场景过于单一,旅游消费多元化、一体化程度不高。
文化魅力彰显不足,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较落后、利用效率较低,公共文化服务对接不够精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营利性文旅产品转化不足。文化魅力有待进一步彰显,文化内涵挖掘和展示不够充分,城市文化丰富性表达和创新性表现不充分。文艺精品创作缺少“高峰”、对外文化交流较少、市场化转化利用不足。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大,“云上文化活动”有待创新发展。文物保护与利用深度不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亟待采用数字化技术加强保护。旅游“六要素”建设力不从心,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不够全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够完善、智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旅游环境仍需优化、创新示范引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