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仍较多,治理管护任务重。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湖泊、河道淤塞萎缩,水生态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河湖管理范围内仍有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全市河湖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任务仍然繁重,河湖常态化管理仍需加强。
四是涉水事务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监管能力亟待提升。监管制度体系尚未完善,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工程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水行政执法力量不足,监管手段不够先进,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亟待提高。
五是水利发展要素保障仍有制约,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水利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工程建设面临资金筹措难、土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制约因素较多等困难局面。各级水利队伍尚不能适应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要求,人才总量和质量不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管理需要,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缺乏已成为影响水利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总体上,“十四五”期间是我市解决新老水问题、水利发展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抢抓机遇,创新思路,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和水资源配置体系为重点,建设“铜陵水网”,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构建智慧水利体系,强化涉水事务管理,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着力增强洪涝风险应对能力, 着力提高高品质供水水平, 着力改善河湖健康状况, 着力提升行业监管能力,不断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构建与“智造新铜都、生态幸福城”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满足人民群众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作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江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坚持节水优先、绿色发展。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的前提,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引导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约束和规范各类水事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针对区域水利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综合考虑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江南与江北、保护与发展、近期与远期、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之间关系,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系统解决水问题。
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重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建立水安全风险监控预警机制,着眼于防范水安全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提升水安全风险综合应对和管控能力,筑牢水安全网。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投融资改革,加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增强水利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防洪减灾目标。长江干流主要堤防防洪能力全面提升,重点涝区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洪水干旱监测、预报、预警、调度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枞阳县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万亩以上圩区防洪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其它圩口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供水保障目标。主要河流水量分配基本完成,水资源配置工程格局基本形成。用水总量控制在8.33亿立方米以内(不包括直流火电和非常规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均下降10%。耕地灌溉面积达到11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和区域规模化供水,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以上。
——水生态保护目标。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全面完成,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能力显著增强;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江河湖库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水质持续向好。
——涉水事务管理目标。水灾害、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水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管理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市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水灾害风险有效应对;水资源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水资源供给安全可靠;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江河安澜、供水可靠、生态宜居、人水和谐”。
总体思路: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和水资源配置体系为重点,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更加和谐的河湖生态网、更加高效的智慧水利网、更加有力的监管服务网。
——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以大江大河治理、洲滩圩垸治理、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流域、区域城乡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网络。
——构建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快供水骨干工程建设,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网络,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构建更加和谐的河湖生态网。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建设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推进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构建更加高效的智慧水利网。推进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构建更加有力的监管服务网。以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土保持、水安全风险管控为重点,全力提升水利行业涉水事务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