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郎溪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二节 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全力推进碳达峰行动

  (一)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

  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研究。强化目标约束和峰值导向,落实省市下达的达峰目标,进行达峰目标任务分解,加强达峰目标过程管理。制定实施郎溪县低碳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节能降耗、增加碳汇等工作,发挥综合引导作用。制定郎溪县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明确碳排放达峰路线图,差别化分区域分步推进各乡镇、开发区达峰。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持续推动达峰方案落实。针对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推动火电、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

  大力推动二氧化碳减排工作。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专项行动,从“源头节能减碳”、“管理节能减碳”、“技术节能减碳”、“社会节能减碳”等角度落实碳排放控制措施,确保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性目标。严格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着力控制火电、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建立健全项目碳排放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协同管理机制,推进企业低碳转型。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从原料到产品的全过程碳排放管理。大力支持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减排措施和适用技术,鼓励大型企业实施碳捕集、碳减排示范工程。推行国际先进的能效标准,深入推进电能替代,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积极推行绿色低碳建筑,逐步实施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低碳节能改造,强化公共建筑低碳运营管理。

  (二)强化温室气体排放管控

  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构建县城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常态化机制。加强排放因子测算和数据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编制郎溪县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实时开展动态更新。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计量和监测体系,推动重点排放单位建立健全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台账登记制度。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资源权益交易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鼓励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探索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试点。

  实施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大气污染物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统筹,做到目标分解协同,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双降。协同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促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努力在增加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绿色发电、联合周边企业形成碳闭环等方面有所成效。逐步将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纳入排污许可证制度与环境统计体系,推进排污许可制度与碳排放交易制度协同,逐步将温室气体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监测、监督等纳入环境监测执法监督范畴。强化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开展规模化养殖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控制。加强政策创新,实现温室气体控制与大气污染防治相互促进,协同增效。

  (三)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引导低碳示范试点创建。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积极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企业试点,开展碳普惠制度研究,探索低碳产品认证、碳足迹评价,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低碳示范试点经验,加快形成符合郎溪特点的低碳发展模式。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加强森林、农田、湿地、矿山等区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修复和改造退化林和低效林,采取树种更替、补植补播、封山育林等造林经营措施,改善林分结构,逐步提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碳汇储量。加强农田保育,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秸秆还田、精准耕作等保护性措施,增加农业土壤碳汇。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实施脆弱边坡生态修复、生态廊道建设、自然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增强湿地碳汇能力。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及政策性关闭矿山系统开展植绿复绿和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矿山碳汇样本。

  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总结借鉴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经验,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聚焦农业、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强化供电、供热、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等城市保障系统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在极端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安全运行能力。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综合管廊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功能。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工作机制,加强气候灾害的监测评估和预测预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全县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第三节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一)全面推进“三水统筹”

  1、加强流域系统治理

  加强南漪湖流域综合治理。以“降磷”为重点,坚持水岸协同治理,全面开展控源截污,持续改善南漪湖水环境质量。加大水生植被修复,恢复南漪湖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增强湖泊自净能力。推进南漪湖生态缓冲带建设,持续优化岸线生态功能。开展南漪湖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新老郎川河等入湖支流水环境整治提升,全面推进河流沿线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持续推进南漪湖流域“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协同共治。

  2、强化水环境整治

  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优化水功能区划和监督管理,以水环境持续改善为中心,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一库一策。明确控制断面水质保护目标,逐一排查达标情况,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应依法制定并实施限期达标规划,压实属地政府水环境治理责任。依托排污许可证信息,建立“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体系,持续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

  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制定实施入河排污口全面排查整治方案,优化入河湖排污口布局。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测和人员现场勘查,在前期摸排的基础上,应查尽查,全面排查入河排污口,建立完善的入河排污口名录。按照“一口一策”推进整治,强化执法监管,对造成入河排污口超标且经整治仍不能稳定达标的工业企业依法依规实施关停搬迁。实施入河污染源、排污口和水体水质联动管理,强化排污许可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提升排污口在线监测能力,建设入河排污口监管平台,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

  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鼓励企业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减少源头水污染物产生。全面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深入推进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工作,强化对涉水排放工业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深化工业废水治理,实施造纸、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农药、化肥等行业水污染专项整治。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全收集和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对郎溪县经开区西区污水厂按一级A标准进行提标改造,对其他工业集聚区的环保基础设施进行排查整治。严格把控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环境准入条件,完善乡镇集中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力推进“水韵郎川”工程建设,全面推动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解决老城区内涝、黑臭水体治理、雨水收集与利用等问题。以补足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为重点,持续实施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实施郎溪县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与城区雨污管网改造,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全面推进城市建成区排水管网检测修复工作,详细排查住宅小区和市政道路雨污管网混接、错接、渗漏问题,逐步开展管网整治修复工作,切实提高污水收集效率。加快制订县城管网改造方案并逐步实施,推进老旧小区、企事业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力争2023年底完成老城区合流制管网雨污分流改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46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