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水务局“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水阳江水系是影响湾沚区的第二大水系,起源于天目山区,由东津、西津、中津等数条小河在河沥溪至汪溪段交汇而成。其西干自宣城金宝圩雁翅分出,从湾沚区联建圩凉亭口(乌溪)入境,经黄池至三里埂与赵家河、杨青河交汇,流经区境9km。其主要支流裘公河由宣城新河庄分流至湾沚区新连圩东门渡入境,经裘公渡、杨四渡至凉亭口重归水阳江西干,流经区境21.7km。

  湾沚区境内主要河流基本特征情况,见附表1。

  (2)主要湖泊

  湾沚区境内主要湖泊包括政和大港、陶辛水韵、东湖、联圩湖和南湖。

  政和大港位于湾沚区六郎镇境内,水面面积1.11km2,平均水深约5m。政和大港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同时也是附近居民生活和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陶辛水韵位于湾沚区陶辛镇境内,水面面积4.90km2,区内水系纵横交错,呈“八卦”形分布,累计达122.2km。该水网区被开发为陶辛水韵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

  东湖位于湾沚区城区和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之间,有陆地70公顷,水面80公顷。东湖目前已规划建成水上公园,水系与青弋江支流赵家河相通。

  联圩湖位于湾沚区花桥镇境内,水面面积1.65km2,平均水深 1.7m。1970年,为发展联圩的需要,将裘公河下游叉河从入口杨泗经横港至出口沟口站闸段,在入口杨泗修筑堤坝围堵,取名联圩河。联圩湖可以看作一个狭长的人工湖泊。联圩湖是圩区农田灌溉以及水产养殖的主要水源。

  南湖位于湾沚区湾沚镇境内,水面面积1.2km2,平均水深2.5m。目前是一块自然环境优美的湿地。

  (四)洪涝灾害

  受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湾沚区既直接受到来自上游山丘区洪水的影响,也受到中下游河道洪水的顶托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如建国前的1901、1911、1931、1949年以及建国后的1954、1969、1983、1991、1996、1998、1999年等均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根据《芜湖县水利志》记载,“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大水,圩堤冲破殆尽”。仅建国以来,区内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就有1949、1954、1969、1982、1983、1984、1989、1991、1995、1996、1998、1999等12年,平均4~5年一次。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更加频繁,1991、1995、1996、1998、1999年湾沚区均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

  在21世纪以来,先后经历了2016、2020年两次较大洪涝灾害,其中2016年芜湖县全线超警;而2020年湾沚区遭遇了超历史大洪水,受灾人口达4.9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366公顷,受淹乡村2个,损坏房屋近320间,直接经济损失约3.82亿元。

  二、“十三五”水利建设成就与评价

  (一)主要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治水兴水摆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水安全,国家实施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就治水兴水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水利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水利部部长鄂竞平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以及建设“幸福河湖”水利发展新理念,亦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五年,全党全社会对水安全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治水兴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三五”期间,湾沚区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治水理念,以保障防洪排涝安全、提高饮用水质量、改善人居水环境为发展目标,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水利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水利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化,水利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主要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改善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1. 构建防洪排涝体系,补齐水利工程短板

  防洪排涝是湾沚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建设,湾沚区基本建成了以圩堤为基础,分洪道、撇洪沟、水库、河道整治相配合,工程措施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总体达到了湾沚区水利“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万亩以下圩区农田防洪标准10年一遇,万亩以上圩区农田防洪标准20年一遇,区城防标准50年一遇,城区和集镇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以及山区、丘陵区排涝标准10年一遇(自排模1d降雨1d排除),圩区排涝标准10年一遇(自排模1d降雨1d排除,抽排模3d降雨3d排除)。

  (1)堤防工程及圩口

  湾沚区治水历史悠久,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现已建成一大批大中小型防洪、排涝、灌溉等水利工程。全区共有16个千亩以上在册圩口和1个区城防洪区,其中五万亩以上大圩1个:十三连圩,万亩以上圩口6个:陶辛圩、联建圩、新连圩、红星圩、白沙十连圩、和兴圩,四千亩以上圩口5个:保太圩、罗公圩、沈公圩、昭义圩、永杨圩,千亩以上圩口4个:罗保圩、长岗圩、立新圩、桃连圩。全区防洪区保护面积330km2,保护人口22.27万人,保护耕地27.47万亩。

  全区主要防洪堤防总长约269.49km(千亩以上圩口,含区城钢筋砼防洪墙1.2km);千亩以上圩口涵闸斗门143座(含区城防洪墙6座);撇洪沟8条,包括汪溪坝、复兴、东门、立新、和平、珩琅等,总长53.2km,撇洪面积124.6km2。

  (2)除涝工程

  湾沚区主要为丘陵区和圩区,现状排涝泵站主要集中在圩区,其中固定(机房)排灌站120座,装机280台31514kw,流量325.28m3/s。

  (3)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

  湾沚区内已建立了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这些非工程措施在近年来的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提高水资源节约与利用,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湾沚区“十三五”期间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全面提高,2016年湾沚区实际总供水量2.18亿m3,其中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供水量分别占总供水量的96.79%和3.21%;总用水量为2.18亿m3,人均综合用水量为725.58m3/人。灌区提档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等相继开工建设。

  (1)节水型社会建设

  坚持节水优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全区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方案对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性要求,指导各镇严格用水定额管理,促进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利用转变。至“十三五”末,湾沚区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降低到12%以下,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区生活用水定额控制在135L/(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控制在100L/(人•d),服务业节水水平明显提升。2019年12月,原芜湖县作为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示范县,通过了安徽省水利厅考核验收。

  (2)水源工程

  全区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区实施了包括以地表水为水源的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包括自来水工程、自备水源工程),以浅层地下水为水源的地下水源工程(包括自来水工程、自备水源工程)和其他水源工程。

  (3)灌区工程

  灌区工程建设及改造取得明显成效。湾沚区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规划,重点安排各类灌区(十三连圩、陶辛圩、联建圩、红星圩、新连圩、罗保圩、昭义圩等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区建设(规模化优质稻生产基地、优质蔬菜基地、优质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及相关现代农业示范园)、灌溉水源保障工程(包括丘陵区塘坝清淤改造、重点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等)、畜禽养殖业节水减污示范工程、优质蔬菜基地与农业节水园建设工程及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工程、农业节水宣传教育与技术推广培训工程等农业节水重点工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45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