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滁州市“十四五”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表1:“十四五”时期滁州市消防救援形势

  ——城市格局变化带来的新形势。“十四五”时期,滁州“一主四副”新格局将形成,主城区人口超12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伴随“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和“西部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各种新业态、新场所、高层与地下综合体、新型化工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大量增加,使得潜在火灾风险将大幅增长,带来消防救援新挑战。

  ——水域救援形势。滁州位于江淮分水岭,市域南部属长江流域,北部属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约占市域面积的34%,淮河流域约占市域面积的66%,境内河流有淮河干流水系、滁河水系和高邮湖水系,蓄洪区7处,总面积345.6平方公里,防洪减灾和抗洪抢险救援需求较大。

  ——森林消防救援形势。至“十三五”末,滁州市森林覆盖率达35.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林木蓄积量达到32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林农林业综合性收入年均增长10%。龙源来安三湾、远景定远、吉电定远界牌等风电项目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且多处于丘陵森林地带,森林与风电站设备保护的消防救援需求相互交织。

  ——能源体系和新能源产业救援形势。“十四五”时期,全市将持续推进构建220千伏环网结构,并基本形成500千伏主网架构,新建500千伏变电站4-5座。我市将加快滨海LNG接收站配套管线滁州段和中石化青宁线入皖滁州线等项目建设,沿线区县(市)分别建设LNG调峰储备站。在新能源工业方面,规划进一步加强动力电池、电机等配套能力建设,并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力争规上企业达100家,产值超1000亿元,针对新能源体系和新能源工业安全的消防救援需求进一步加大。

  ——新型化工产业救援形势。滁州是安徽三大化工生产基地之一,包括来安、全椒、天长、明光、定远5个化工园区,总面积28.8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化工企业100多家,一类危险源9处、二类危险源12处、三类危险源43处、四类危险源35处,甲乙类库房总计135座,伴随滁州承接更多化工企业的产业转移,全市化工消防安全风险骤增,化工救援形势愈发严峻。

  ——交通救援形势。“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完成滁宁城际铁路一号线(其中地下里程为5.62公里)、北沿江高铁合宁段、合新高铁等一批轨道项目,境内铁路总里程将达700公里。高速公路将完成“五纵四横”工程,通车里程将达1000公里以上,一级公路总里程将达1000公里以上。交通流的复杂增加了交通救援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轨道救援的新课题。

  ——地震救援形势。滁州市境内有郯庐、滁河、来安-溧阳三条地震断裂带,按省消防救援总队的要求,滁州市应该具备应对本地轻型地震救援能力和面对重型地震跨区域增援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形势。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多种灾害叠加情况下的消防救援和基层消防救援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消防救援工作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

  (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需求面临严峻任务。从全市范围来看,消防安全隐患仍然较多,火灾风险仍然严峻,“小火亡人”事故还时有发生,火灾伤亡和损失仍不容忽视,全市消防安全环境与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需求还不相适应。全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消防救援站、市政消火栓、消防车通道等消防设施布局还不平衡,消防安全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消防违法行为还比较普遍,公众接受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场所、设施还没有全面普及,公众反映突出的一些消防安全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四)深度融入长三角带来的新需求。我市在《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应急联动协作,消除公共安全盲区”的目标,并按照“双圈互动、一区一基地”[5]的规划,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加速建设“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6],高质量建设“西部大工业基地”[7],城市火灾荷载将因此又添新量并蛰伏新的火灾风险,综合性消防救援将面临更大的处置难度。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滁州“一主四副”城市战略定位,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重点板块建设目标和“西部大工业基地”特色产业链建设目标,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推进消防救援转型升级,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持续推进消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加快推进消防安全管理与消防救援体系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力确保火灾形势稳定,护航经济社会行稳致远,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提供坚实的消防安全保障。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预防为主,落实防消结合。紧盯消防安全“灰犀牛”事件,加大火灾事故多发领域、消防安全基础薄弱的地区消防安全治理,切实降低火灾事故概率。警惕消防安全“黑天鹅”事件,切实提高综合消防救援能力,着力夯实城市防灾减灾基础,全力做好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准备,防消结合,实现最大限度减损。

  (二)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对标《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城市发展和消防工作中长期目标,按照消防工作应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消防工作阶段性目标和措施,优化消防安全布局,夯实消防基础设施,完善火灾防控体系,谋划破解制约滁州消防事业长远发展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难题。

  (三)坚持转型升级,推进改革创新。针对转隶后的新职责、新使命,结合消防执法改革带来的新要求、新变化,推动消防改革政策全面落实落地。通过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改革消防监管模式、优化应急救援装备结构、应用信息化技术、引导社会化消防服务等手段,推进滁州消防工作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立具有滁州特色的“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机制,优化整合消防救援力量,充分发挥消防队伍主力军、国家队的尖刀作用。

  (四)坚持立足滁州,区域协同发展。立足滁州发展战略定位和滁州消防工作实际,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不断拓展等给火灾防控带来的新问题。打破行政壁垒,主动作为,合作共享,积极融入长三角消防安全工作,力求在“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消防安全布局优化、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消防救援协同作战等方面建立新机制,探索同南京、合肥、扬州、马鞍山、蚌埠、淮南等周边城市共建“消防救援协作圈”建设思路。

  (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强化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消防安全责任,推动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社会中介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消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消防安全评估、消防培训教育等领域市场化运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培育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消防安全工作格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41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