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强化全县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提升中医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推行中医非药物疗法财政补贴机制的建立,广泛开展多层次、多种类适宜技术技能培训。支持各级机构开展中医药“医养结合”推广工作,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联合建立养生保健机构,开放“互联网+”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产品及其推广服务。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十四五”末期,力争达到100%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比例20%,10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中西医结合的乡村全科医生。
(三)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科研能力建设
建立和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与毕业后教育融合发展,完善中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全县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和制度,着力培养医德高尚、理论深厚、医技精湛的新一代名中医。加强中医战略联盟建设,推进人才、技术、资源向基层倾斜政策,推动中药制剂全县调剂使用。继续实施和完善医学专家团走基层和技术帮扶,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帮助基层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建设一支适应社区群众应用中医药防治疾病需要的队伍。将县中医院作为全县中医药人才基地,五年内人才梯队要满足三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即每年招聘引进30-50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
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开展各类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班、提高班,鼓励“西学中”的继续教育推广,培养各方面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中医师根据临床需要学习、使用与专业的现代医药方法和技术,实现“中西医”的合作和融合。加强中医护理、中药、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各类紧缺人才培养。开展广泛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强化中医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培训,培育、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和服务模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办法,增强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步伐,发挥中医药各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四)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行动。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家庭、进校园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深入开展“名中医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活动”,打造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品牌,进一步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巩固中医药群众基础,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重心下移。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角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打造8—10个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角,向群众展示中医药文化知识和科普活动。加强对青少年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作用,强化中医药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提升中医的大众传播功能,扩大社会对中医药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影响力。
专栏4 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工程
1.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为主体,村卫生室“中医阁”为网底、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共同发展的中医药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将临泉县中医院新院区打造成一个流程化的现代化中医院,加强硬件建设和人才建设,为将来创建三级医院做准备。宋集卫生院作为医共体牵头单位,重点发展中医康复科,依托阜阳市的康复科专家,在新院区打造中医康复中心,带动当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推进临泉县中医院病房大楼项目竣工投产,推动临泉县中医院新区项目开工建设。
2.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有中医科、中药房,100%村卫生室能够提供6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中医药服务内容达到60%以上。加强中药饮片处方使用的规范化培训,加强定期检查和核查,提高中药饮片处方的合格率,确保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加强市级名老中医队伍建设,继承和传承好市级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
3.中医药文化建设:申报以郑汉军为代表的“五运六气研究所”建设,培养一个团队,宣传普及中医药精华文化,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氛围。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进校园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中医药养生保健宣传专家队伍,针对不同大众群体开展相应中医文化科普教育。加强对青少年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作用,强化中医药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提升中医的大众传播功能,扩大社会对中医药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影响力。
七、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完善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
加大对重点领域、紧缺专业、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争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针对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短缺的问题,坚持以定向培养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不断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十四五”末,确保全县乡村医生普遍具备医药卫生类中专以上学历,50%以上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乡村医生年龄、学历、执业资格结构更加合理,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参加校园招聘会,广泛登记生源,陆续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为基层储备人才。加大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层次。重点加强儿科、全科、妇幼,以及基层精神、康复、公卫、药学等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补充。拓展基层人才引进渠道,推动公共卫生、基层卫生机构人员配置,充分发挥县医院在县域内基层医务人员教学和培训中的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各基层单位结合特色科室建设,以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为核心,开展创新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
(二)实施基层人才专项提升计划
进一步健全完善卫健系统岗位统筹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人事管理效能。建立基层卫生院编制制度调整机制,推进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开展中青年骨干进修培训行动,充实后备干部库。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干部综合能力。依托医共体建设和特色专科创建,引进市级医院优秀中层骨干参与分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工作。完善基层卫生人才规范化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定期选送一批专业骨干到省、市级医院进修学习,积极培育基层学科带头人,探索与知名高校建立长效、常态合作机制。
(三)完善卫生人才绩效激励政策
创新基层卫生人才绩效考核、岗位聘用制度、人才奖励办法,多措并举,促进基层卫生队伍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调动人员积极性。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和科学激励约束机制,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鼓励医疗机构自主制定实施激励政策,提高紧缺医疗人才的薪酬待遇,体现人才价值,提高岗位吸引力。统筹基层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管理制度政策,建立有利于引导医务人员向基层流动、向基层医务人员倾斜的基层医疗集团薪酬分配制度。政府要加大对基层一线卫技人员的薪酬补贴,向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全科医生和进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等基层医务人员倾斜,大幅度提高基层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等人员薪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