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分布预测
利用无约束中立模型方法,根据淮北市主要产业园区产业性质、历年货运交通分布数据,确定各方向交通分布比例。
淮北市辖区内共探明煤炭矿产地52处,是全国13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年产原煤3804.6万吨,发电装机容量5424兆瓦,形成煤电、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陶瓷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工业总量居全省第一方阵。拥有恒源煤电、华孚色纺、口子酒业、淮北矿业四家上市公司。淮北矿业、皖北煤电稳居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列,淮海实业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获评全国化工潜力园区十强。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等货物主要运往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
表2-9 淮北市对外货运交通分布
周边城市比例货运量(万吨)宿州市32%3696江苏省26%3003浙江省、上海市19%2194.5河南省7%808.5蚌埠市、合肥市13%1501.5阜阳市、亳州市3%346.5合计100%11550淮北市与宿州市货运分布比例相对较大,由于宿州市距离淮北近,煤电、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运往宿州市,宿州市的农产品及淮北市产业所需原材料运往淮北市。宿州市的货运量约占32%;
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所需新兴产业产品数量较多,淮北市与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城市交通便利、路程少、运行时间短。因此,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货运量比例偏大。
图2-3 淮北市货运对外交通分布图
(2)货运交通方式预测
未来铁路承担大宗散货的运输以及长途物资和长途集装箱的运输,铁路货运呈增长趋势;
公路将主要承担短途物资的运输和铁路无法直接提供服务的地区,在货运中仍将占有主导地位,但比例会有所下降;
随着浍河航道整治、南坪船闸和浍河淮北韩村港综合码头等水运设施工程的建设,为沿江、沿海、沿河地区大宗货物运输服务,淮北市水运事业正快速发展。
目前淮北市无机场设施,“十四五”末期通用机场的建设,将承担极少部分货物运输。
表2-10 淮北市货运方式比例
交通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2019年81.00%7.00%12.00%0.00%2025年68.35%10.65%20.22%0.78%4、淮北市域内货运预测
濉溪县内以铝加工、煤化工基地为主导的产业正蓬勃发展,目前濉溪开发区内有20余家铝加工企业,在建铝加工项目10余个,具备年加工各类铝材约70万吨的能力;淮北煤化基地规划18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面积7平方公里,龙头企业年产440万吨焦炭,联产40万吨甲醇;新宇建材公司年产1.2亿标块煤矸石烧结砖;化工科技年产20万吨混合芳烃加氢;打造中国著名的铝基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千亿碳基产业基地,年入洗原煤1600万吨、具有年加工各类铝材料100-150万吨规模;
杜集区主要产品涉及高端装备、新型材料等6大行业近百个品种,形成以安徽矿机、天津银龙高铁轨道板、山河矿装等大型企业为支柱的机械装备产业体系,以海螺集团、金达新材料、阳光管业等为代表的新型材料产业体系,以惠龙易通物流园、长通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和以宏大纺织、宏远纺织为代表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机械装备、新材料所需原材料重量远小于产品重量;
相山区将建设“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形成由焙烤类、软饮料类、肉制品类、生物医药类、服务配套类等精良产业集群,产业与生活服务紧密相关;
烈山区以电子信息、绿色建材产业、商贸物流等为主导产业,是安徽省“三重一创”智能终端元器件重大工程、是现代物流集聚区、省级循环经济园区、省级信息化园区。
图2-4 淮北市交通小区货运产生量
第三章 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战略叠加优势以及“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推动交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全方位推动基础设施联网优化、运输服务提质升级、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为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贡献更多淮北力量。
二、规划原则
(一)前瞻性原则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是永久性设施,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具有适度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在注重体现交通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同时,强化交通的先导作用。
(二)协调发展原则
综合交通规划必须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与目标,处理好区域、城市与交通之间的发展关系,符合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生产力分布格局,统筹考虑人口和资源分布、国土开发、对外开放以及社会稳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促进城市各项功能的发挥;综合考虑资金筹措的可能性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效益,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形成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交通综合发展体系,保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三)一体化原则
规划建设完善的公路、航道、铁路和航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在规划中充分体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比较优势,发挥公路运输衔接其它运输方式的优势,处理好与水运港口、铁路场站及城市公交之间的关系,强化各种交通方式在枢纽上的衔接配套,提高综合运输的总体效益,实现“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四)“以人为本”原则
树立“大交通、大公交”的理念,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结构,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构筑一个生态型、宜居型的人性化交通环境。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处理好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多占少用、滥用或浪费交通资源现象的发生,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二)政策文件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19年)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2021年)
《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