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游游线:①仙都景区—黄龙景区—笕川花海—河阳古民居—大龙门景区—岩下石头村;②仙都景区—仁岸景区—三溪天门坪漂流—蛟龙大峡谷—大洋山景区;③仙都景区—壶镇羊上滑翔伞基地—岩下石头村—大龙门景区—仁岸景区。
七、优化体育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体育强县
推进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创建,加快推进县文体中心和体育场馆建设,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做优做强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品牌赛事活动,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高标准建设体育强县。
(一)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质量
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以“补短板、提增量、均衡化”为目标,结合县域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等场所,建设市民身边的公共体育设施,构建纵向延伸、横向覆盖,多层次、多维度的体育设施网络,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升竞技体育设施条件,全面落实文体中心建设进程,为缙云开展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夯实基础。创新供给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场地建设管理,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体育”新机制。加快体育场地智慧化建设,努力实现智能健身、智能运营和智能管理。到2025年底,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
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活动机制,设立全民健身年、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每年向全县征集全民体育活动方案,组织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和单项体育活动,提升全县全民健身氛围,推进全民健身常态化。创建特色品牌活动,重点培育发展群众参与度高、积极性强的马拉松、山地自行车、广场舞等群众体育项目,“十四五”期间,做强1-2个群众体育品牌。完善全民健身管理体系,鼓励民间体育团体规模化、规范化建设。
深化“体医融合、体教融合”。大力推进社区医生与体育指导员交叉培训,培育一批社区健康师,推进社会体育指导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广场。在五云街道、仙都街道、壶镇镇、新建镇等重点乡镇建设提升体医融合的体质测试站点,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深化“体教融合”,持续推进“学校+俱乐部”、“学校+体校”、“学校+社会体育组织”等模式发展,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进一步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
(二)完善竞技体育综合体系
科学布局运动项目。综合评估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做好项目衔接,合理布局训练网络,提升训练项目的覆盖面,巩固田径、乒乓球、篮球、足球、武术套路等优势项目,扩充整体竞技体育发展实力。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好三大球三小球项目,尤其是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提高足球项目整体水平。加强对弱势项目的扶持和指导,积极培育符合缙云实际、具有区域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重点突破省运会未参赛项目的发展瓶颈,积极拓展冰雪运动、网球、拳击等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新兴项目,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省运会金牌任务。
加强后备人才培养。通过政策支持、购买服务等方式,探索体教联动,少体校办训与社会办训相结合的新路子,推动缙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把学校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规范化管理,切实发挥传统学校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运动项目入课程,加强体育训练研究。加强科学选才育才工作,加快建设和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储备库。推动各类阳光体育比赛,形成具有凝聚导向、团结协调功能的校园体育文化。
提升体育训练水平。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引育具有专业知识结构、精通科学训练的复合型教练员人才,以2022年省运会任务目标为核心,制定专业培训计划。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坚持“多批次、高强度”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力度,积极对标浙江省学校体育协会、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的体育训练模式,引入先进的训练方法,对缙云各类体育师资人员进行培训。大力推进训练场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科学化训练和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三)推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户外运动产业。依托缙云自然生态和户外运动资源分布状况,结合国内外户外运动发展趋势和优秀项目案例经验,以品质化户外运动项目和主题赛事为发展重点。优化户外运动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一中心、四板块、一网络”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丰富户外运动产品类型,创新发展羊上天空之城、三溪乡汽车越野乡镇、普化岭高山水上运动基地、黄龙青少年运动休闲基地、小仙都户外拓展基地等户外运动产品。加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发展蛟龙大峡谷休闲度假区、大洋山旅游度假区。
体育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金棒运动器材、华洋赛车、涛涛车业、嘉宏运动器材等龙头企业,建设集体育用品研发、生产、集散、贸易和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用品制造基地,扩大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加大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户外运动装备研发力度,在此基础上开发一批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程度较高的智慧化户外运动服务项目,增强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品牌影响力。
竞赛表演产业。发挥大型体育赛事的溢出效应和蝴蝶效应,积极打造新兴时尚运动,形成具有缙云特色的赛事体系。办好羊上全国滑翔伞定点赛、缙云仙都马拉松赛、华洋全省越野摩托车赛等三项品牌体育赛事,延伸体育赛事链条,逐步完善体育赛事市场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切实提高赛事运作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夯实体育产业发展社会基础,发挥体育赛事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培训产业。依托缙云已有的民间体育培训机构,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大力发展缙云体育培训业,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体育培训的需求。依托羊上航空运动基地的资源条件,发展滑翔伞等高端体育项目培训业,满足大众对于高层次体育培训的需求。制定不同体育项目培训标准,加强对于体育培训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提升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鼓励发展民间健身场所,支持青少年、老年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
八、做实做深融合路径,高质量推动融合发展
加强对全县文化、旅游和体育资源的整合提升,探索缙云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事业的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缙云文化、旅游和体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产业协同,拓展融合发展新领域
打造浙西南红色旅游示范区。进一步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抓手,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发展契机,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路径,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缙云红十三军第三团攻打壶镇战斗遗址(贤母桥)、中共处属特委缙云县委机关旧址、中共缙云县委一大会址、浙西工农红军一大队活动旧址、汤畈红军标语、吕逢樵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式,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基金解码,建立红色文化基因库;依托缙云丰富的革命文物及革命遗址资源,开展红色大讲堂、建设历史纪念馆等,充分展示缙云的红色文化;发挥好缙云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引领作用,引进先进的教育方式,创新发展特色研学旅游,力争将缙云县发展为浙西南红色旅游示范区。
打造浙西南文化休闲用品制造中心。依托文教与体育休闲用品制造基础,加强体育与文化、科技融合,不断提升生产工艺和设计水平,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推进文教用品制造与幼教结合、体育休闲用品制造与赛事培训结合,实现从文化产品制造向文化创意转型提升,以新建、新碧、壶镇为重点建设文体休闲用品生产研发基地与文化电商基地,推进文化休闲制造产业集聚发展,以壮大规模、绿色工艺、创意融合、集群发展为导向,着力打造浙西南文化休闲用品制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