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民宿。引进发展成熟的高端民宿品牌,充分利用民宿自带的顾客流量促进龙泉旅游发展。鼓励乡村居民改造自住房,建造特色民宿、木屋、客栈等,并给予一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打造“村有主题、家有品味、人有参与”的特色民宿体系。
发展营地住宿。在全市选取生态优美、风景秀丽的开阔区域,打造多个集房车、露营、游乐、野餐等多功能型为一体的营地。包括滨水营地、山地营地等多种类型。
(二)综合交通服务规划
1.优化外部交通网络
航空线路。加快推进龙泉通用机场项目建设,实现龙泉空运基础设施与枢纽从无到有的跨越。开通与国内各大中城市的航空线路,提升通用机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为龙泉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高速铁路系统。加快衢宁铁路站场与汽车客运站场枢纽建设,实现公铁无缝对接、旅客零换乘。加快温武吉铁路、金龙城际项目前期建设,打造浙南铁路枢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早日实现龙泉至省会城市铁路“2小时交通圈”以及至浙中都市群与温州都市区铁路“1小时交通圈”。
高速公路系统。持续推进义乌至龙泉高速公路项目,有效形成“南下北上,东进西出”高速路网。争取早日实现龙泉至省会城市公路“3小时交通圈”,至浙中都市群与温州都市区公路“2小时交通圈”。
水运系统。进一步加强与丽水港、青田港等内河港口的衔接,开拓航线,实现与温州港的海河联运,丰富现有对外连接的交通网络,完善龙泉市交通体系。
2.完善内部交通网络
优化干线公路网络。打造从主城区向龙泉市全域放射状扩散的区域路网结构。提高干线通行能力,以城市中轴线剑川大道南北延伸线串联南城、北城,以城市西环线畅联主城区、国家公园、火车站场,与绕城东线、环城北线、环城南路共同形成城市交通闭环。
提升乡村路网建设。强化中心镇交通联系,加快实施龙泉市县道村沈线提升改造、屏南至查田公路工程等一批重点联网项目。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谋划一批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实现各乡镇的互联互通,加快实现城区至一般乡镇“30分钟交通圈”、偏远乡镇“60分钟交通圈”。
推进旅游环线建设。合理规划完善现有省道、县道及乡道,构建能够全面满足支撑全域旅游的交通系统以及绿道路网建设。在各主要景点之间开通旅游专线大巴,增加景区之间的连通性,减少游客往返于各景区所需花费时间。同时切实将交通线打造成美丽风景线、历史人文线、产业发展线和生态富民线。
3.打造风景交通网络
自驾风景道建设。立足全域资源观,综合统筹各街道(乡镇)“山、水、田、城、村”的空间分布、聚落形态和风貌特色,以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等为支点,以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为骨干,重点改造G528、G25、S36、S54、S229等高速、国道、省道。同时,于自驾热线沿途每隔1小时路程,结合加油站、服务区、景区、乡村因地制宜布局自驾服务站、观景摄影点及生态停车位,实现道路的交通、景观、游憩和保护功能结合。
骑行旅游圈建设。统筹串联龙泉市各乡镇(街道)核心景区、度假区、优质资源点,打造主题慢行道,高度盘活全域各角落资源,丰富游行线路,提供居民和游客共享的优质游憩空间。
水上旅游线建设。“十四五”期间,在瓯江核心江段进行水上旅游交通布局,完善码头及服务设施建设,设置游船、豪华游艇等,丰富水上旅游活动。在龙泉市区瓯江码头,开发观光游船航线,在住龙、宝溪、小梅、安仁、道太等地区选址开发漂流项目。
4.提升全域交通服务
加强旅游集散体系建设。打造便捷、舒适、高效的集散中心体系,完善旅游咨询中心体系。依托龙泉市区建立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在宝溪、住龙、兰巨等重点乡镇建立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在主要旅游中心区、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步行街区等地提供旅游咨询中心。
优化自驾服务系统。提升租车服务系统,积极引入国内知名的租车公司,规范化发展租车产业,在机场、火车站、客运站开设租车服务站点,保障游客租车的便捷性,满足自驾游客的零距离换乘。在各主要景区、度假村周边合理规划停车场,灵活运用。
(三)其它配套服务规划
1.打造特色购物体系
围绕龙泉市青瓷、宝剑、菌菇、蜂蜜、高山蔬菜等特色产品打造品种多样、层次丰富的特色商品购物体系。联合研学基地、本地工艺大师、知名设计公司等研发美观、创意与实用兼具的文创产品。同时秉持产业化发展理念,以“产品生产研发-企业经销渠道-全产业品牌”为发展路径,实现旅游商品产业化经营。加强与景点、旅行社、酒店等企业合作,提供专项定点购物优惠活动,为游客提供最优惠的旅游商品。
2.完善标识解说系统
按照国家《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9),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市干路以及县道、旅游专用道路上设置完善的旅游引导标识标牌系统,完成3A级以上景区在高速公路等主要公路沿线标识设置,完成乡村旅游点等在公路沿线标识设置。完善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公厕、餐饮点、饭店等公共信息标志。搭建景区内部智能讲解系统。
3.优化户外运动环境
依托自然资源,开发户外运动项目,优化户外运动配套设施。由专业机构设计山地徒步道、自行车道、山地滑道、自驾露营设施等。打造多个优质采摘、农耕体验园。建设一批水上运动服务点,提供水上游乐、垂钓等水上设备以及相关维修保养服务。
4.改善旅游厕所体系
注重旅游厕所质量,对市内暂不达标的旅游厕所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集中精力重点改造乡村旅游厕所,在重要旅游节点、景区打造更多A级旅游厕所,实现全域旅游厕所高标准化。合理解决男女厕所分配问题,增加女厕所数量,为游客提供便利。
三、建设数字文旅服务新体系,推进文旅新基建建设
(一)建设公共文旅服务数智平台
利用大数据技术,依托“浙里好玩”、“龙泉旅游”等文旅信息化数据平台,整合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文艺展演、非遗传承、活动展览等信息,融合交通、环境等信息数据,接入省级部门、各市县、企业共建共享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实现多层级、多维度互联互通的公共文旅服务体系。开发资讯预告、线上预约、游览讲解、实时统计、游后反馈等功能,实现一站式预约、停车、入园进馆、导览、体验、评价、分享等数字化全流程体验闭环服务。联合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官方平台,及时发布文旅公共信息。结合“未来社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信息资讯服务进社区驿站、农村文化礼堂、高速服务区、加油站、公交站点等场所,拓展文化和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新渠道,提高文化和旅游信息资讯服务的广度和效能。
(二)推动景区场馆新基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