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攻克攻破技术研发
聚焦制造业领域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数字化技术在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政务、旅游体育、健康医疗与养老、智慧农业等领域融合应用。形成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领先科技成果,突破一批数字产业链共性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数字创新生态更加健全。到2025年,取得标志性科技成果10项,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3)建多建强科创平台
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实验室、重点企业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机构,谋划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到2025年,建成高能级人才科创平台5个以上。
(4)育好引好人才队伍
数字经济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智造“特色工程师”、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队伍中占比不低于20%。到2025年,集聚数字经济领域“绿谷精英”150人。
4.发展路径
(1)构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
支持丽水开发区和“三园一基地”核心平台发展,深化与京东、蚂蚁、华为、百度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合作,积极发展嵌入式软件、高端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培育智能传感、工业软件、人工智能、5G、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加快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推动商贸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以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线上线下一体的新零售。推进专业市场数字化转型,支持与B2B、直播等平台对接,发展“云展览”“云发布”等新模式,支持专业市场与集群供应链数字化融合,打造供需精准对接和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畅通流转的数字化专业市场。支持莲都、缙云、青田、丽水开发区发展智能传感器、电子电力器件、智能仪表设备等产业。支持遂昌加快建设“天工之城”,打造浙西南生态产品价值创新转化基地,全力推动“科创+文创+农创”深度融合,积极搭建数字产业加速平台、数字人才培训平台、数字户外集聚平台,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原生态“第二创新空间”。支持云和紧水滩水冷式绿色数据中心等大数据中心建设。
(2)强化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
壮大科技型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队,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数字企业生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不断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争实现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零突破。
(3)打造更高能级人才科技产业平台
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加快布局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数字经济领域大科学装置落户丽水。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实验室、重点企业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机构,谋划建设智能电气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建好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优化人才生态。
(4)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数字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需求组建培育5个左右创新联合体,取得一批标志性重大攻关成果。加强与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对接合作,引进一批国家项目成果落地转化。对企业从市外引进实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择优给予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
(5)加快数字人才引育
建立健全数字经济人才职业技能在线教育培训体制机制,支持引导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院校探索“数字工匠”培养模式,依托丽水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引进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省内高校、科研机构的重点实验项目,以及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面向行业人才需求,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加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复合型人才等高端人才培养,构建多层次数字经济人才体系。积极对标国家、省海外引才计划,实施“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业创新团队。利用“飞地”、数字经济特色园区等空间载体,统筹实施各类人才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技术创新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等来丽创新创业就业,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
表13:数字经济产业科技支撑需求目录
序号 需求类别 具体内容
1 拟引进数字经济产业头部企业 面向小米、百度、字节跳动、美团、搜狐、优酷、京东、360、蚂蚁金服、携程、陆金所、拼多多、腾讯、华为、中兴、大疆、阿里巴巴、网易、恒生电子、华三通信、中电海康、大华技术、宇视科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等企业,对标京东集团智联云数字经济中心、360华东大安全总部、阿里数字经济供应链中心、天翼云、银联商务等引进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在丽水设立运营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物流中心、结算中心,积极引进优质内外资企业和创业团队,加强国内和国际创新资源“引进来”。
2 开展大院名校合作 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国内相关“双一流”院校及阿里达摩院、百度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国防科技工业高效数控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市高效绿色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加快打造一批数字经济相关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数字经济领域高端科研机构,实施“大院名校”引进计划,推进“一区(县)一重点研究院”建设。
3 创建重大创新平台 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实验室体系建设,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布局创建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等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
4 重点技术攻关方向 云计算大数据:加快推进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超算产业,创新发展数据存储业态,探索数据中心规模化运营服务机制,开展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业务,发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数据即服务(DaaS)。发展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服务,推进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加速软件和硬件、应用与服务一体化发展,提升发展信息系统集成、嵌入式系统软件,逐步培育壮大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
工业互联网软件:积极发展面向电子制造、智能汽车、食品等重点行业的研发设计类软件。支持发展订单排产、工艺工装、设备维护、远程监控、仓储管理等生产控制类软件。研发面向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产品的嵌入式软件。鼓励开发高支撑价值的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工业APP。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加快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