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产业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
丽水全面统筹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速推进传统制造业升级,2020年全市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70.13,相比2015年指数提升了16.39。智能制造试点、“机器换人”示范持续深化,合成革、制鞋、不锈钢等10个行业智能化改造成效显著,艾莱依等5家企业获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规上制造业技改完成率超40%。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纳爱斯等8家企业列入省级制造业互联网融合示范试点,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模式广泛推行。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三辰电器等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深入实施,完成上云企业7425家,省级上云标杆企业6家。
④数字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成为全国首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全域覆盖的地级市,2021年全市完成网络零售额591.1亿元,同比增长22.8%。获批中国(丽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成省级农村电商创新发展示范区,缙云、松阳、遂昌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在阿里巴巴2016年发布的“电商百佳县”排行榜上,丽水入围数量全国第一。首创“赶街模式”“北山模式”等农村电商模式。共享经济新业态初具雏形,共享物流、共享办公、共享书屋、共享员工等不断涌现,遂昌探索以未来科创岛大平台培育休闲型研发经济业态。
图2-14丽水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布局图
(2)面临挑战
①数字产业规模总量小
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4%,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仅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9%,数字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2.4%。
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滞后
传统制造业产业层次不高,盈利能力有限,较难实现数字化转型大投入,数字化转型缓慢。数字赋能在政府治理、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应用成效不明显,示范成果不突出。
③人才创新要素保障不足
数字经济人才、优质项目、科创平台、产业投资基金等关键要素短缺问题长期存在,制约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发展重点
(1)云计算大数据
发挥丽水低温水资源、大中型水库群资源、小水电资源和山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超算产业,打造全国知名、服务华东的算力聚合中心。创新发展数据存储业态,探索数据中心规模化运营服务机制,开展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业务,发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数据即服务(DaaS)。依托杭州丽水数字大厦等数字经济“飞地”,发展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服务,推进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2)软件信息技术服务
按照“借力发展、高质推进”的理念,嵌入全省“一环引领、双城驱动、三区支撑、多点联动”发展新格局,立足丽水产业特色和优势,强化头部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双招双引”,加强与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以及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大重点技术攻关力度,夯实创新能力,加速软件和硬件、应用与服务一体化发展,提升发展信息系统集成、嵌入式系统软件,逐步培育壮大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
(3)工业互联网软件
开展“首版次”软件应用示范,培育一批高质量特色软件产品,积极发展面向电子制造、智能汽车、食品等重点行业的研发设计类软件。支持发展订单排产、工艺工装、设备维护、远程监控、仓储管理等生产控制类软件。研发面向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产品的嵌入式软件。鼓励开发高支撑价值的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工业APP。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加快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
(4)电商新业态
支持直播经济发展,以数字经济双创园为重点推进建设一批直播园区(商圈),创新应用供应链,探索C2B模式,构建跨界融合的直播经济供应链生态圈,提质开发一批网红产品,推进农产品标准、溯源等方面建设,解决好涉农网红产品上行问题。提升发展农村电商,加快改善村镇消费环境,鼓励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畅通网购产品下乡流通渠道,解决好农村网购“最后一公里”问题。支持发展社区电商,持续推进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等业态发展。拓展跨境电商,深化海外仓、海外站建设,提升海外仓通关、营销、售后等复合型功能,促进海外仓共建共用共享。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展示中心、分拨中心、零售终端、售后服务中心等布局建设。
(5)智能电气
重点发展智能电力设备、智能电网、新能源电气设备系统、电气基础件等重点领域,推动电气产业从中低压产品向高压特高压、智能电气产品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电气大数据应用,整合能源生产、消费、设备、客户、电力运行等数据,制订节能降费、分布式能源调度管理、用电行为分析、中长期用电负荷预测等解决方案。
(6)电力电子
积极发展电力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等高端电子制造业,向新型微型化、数字化、高频化、低功耗等方向发展。推进智能仪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嵌入式、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力装备智能仪表、工业仪表等产品。重点发展EV电机、微特电机、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器、驱动系统、汽车控制等高效电机产业。
(7)AMO(人工智能、元宇宙、开源产业)未来产业
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面向工业应用、智慧城市等领域,制订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系统解决方案。积极发展“元宇宙”产业,前瞻性布局关键核心技术与重大应用场景,重点突破工业场景、电商场景、娱乐场景等应用服务,通过应用服务带动技术服务和硬件行业发展。积极发展开源产业,引进旗舰型、平台型企业的分时办公、开源创新平台,培育发展软件开发、数字应用、数字服务等产业,创建开源产业省级重点实验区。培育分时研发经济、异地研发经济等新业态,创建全省首批研发经济示范区。培育在线新经济,发展“副业创新”、共享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建设数字时光小镇。
3.发展目标
以建设“数字绿谷”为引领,建强数字人才队伍,强化数字经济科研生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业链再造提升、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初步完善。各领域数字化应用不断加深,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消费大数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显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打造全省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新高地。到2025年,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
(1)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打造数字产业发展新引擎,培育形成软件信息技术服务、数字贸易、AMO产业等“新星”产业群,数字经济创业孵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新增一批规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数字经济规模以上企业的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