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龙游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商帮文化、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优势,加强农村文化礼堂、乡村舞台、文化长廊等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打造农村精神文化“地标”。持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造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个,提升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全覆盖。加强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把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拓展农村文化礼堂的服务内涵,完善文化礼堂“建管用”长效机制。全县累计建设农村文化礼堂198家,常住人口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覆盖率达82%。加强南孔书屋、市民驿站建设,县博物馆落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文化下乡、“种文化”,各村建有经常性开展活动的群众文体团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认定,成为全国典型案例。实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振兴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挖掘农耕文明,复兴民俗活动,提升民间技艺。始建于元朝的姜席堰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龙游沐尘畲乡文化、龙游婺剧、龙游社阳和湖镇等地龙灯与蛳子灯、龙游民间剪纸技艺、木雕技艺、宣纸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推广和保护。

  乡村基层治理持续加强。发扬“耕读传家”优良传统,创新开展“好家风”建设。积极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多层面、多角度宣传先进典型的文明礼仪道德,在全县树立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先进典型。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创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7个,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69个。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完善基层治理“四个平台”,优化“全科网格”。省平安县创建蝉联“十四连冠”。以“互联网+”理念建设低成本、可复制的“村情通”服务管理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化解衔接机制,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压实信访维稳责任,启用“舒心馆”,分区域建成全联动治理中心。做深做实“雪亮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全域的社会治安智慧防控体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位居全市前列。全面完成村(社区)组织换届。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湖镇至童家公路一期、衢江沿江公路龙游段、衢江治理二期、灵山港综合治理等项目主体完工,农村公路大中修、隐患整治等项目顺利实施,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进一步加快农民集聚搬迁,在“两江走廊”范围内拿出最好的地块启动新一轮农民集聚搬迁安居工程,目前士元实验区黄茶小镇、小南海片区南海家苑、城东新区文成小区3个新型集聚小区已开工建设。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加快水源、水厂、管网建设,高坪桥水库下闸蓄水,社阳水库腾库清淤,龙北自来水厂主体完工,管网建设有序推进,受益人口9.5万人。

  民生福祉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全县民生领域财政支出48.465亿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73.48%。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推出教育改革“1630”工作举措,启动教共体改革试点,草根式“智慧校园”被评为全省智慧教育典型案例,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市第一。深化社保、医保扩面。推进医疗卫生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医联体、医共体,启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实现国家卫生乡镇创建比例达92%,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率达100%。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社会保障更加健全。2020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84%和99.97%。不断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省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94个。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国家登山步道二期顺利推进。稳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全县建成乡镇(街道)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家,达到省级以上标准11家;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72家,村(社区)覆盖率达100%。6家“公建民营”敬老院正式投入营运。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020年底的850元/人月,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1135元/人月。

  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完成农村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加大全域土地整治和流转力度,全县土地流转率达55.3%。切实保障农民建房用地需要,创新宅基地使用管理机制,完善农民住房取得方式,加强新型集聚小区建设。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机制,提高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的服务能力。完善农合联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深化农业保险业务创新,深入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从保风险向保收益转变。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营农环境持续优化。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深化“龙游通”赋能应用,整合30多个部门应用系统,开发上线40多项服务功能,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下沉,湖镇镇成为全省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试点。实施乡镇模块化改革,实行“同一机构、集中办公”“同一模块、统一协调”,推动乡镇工作从“条线”向“块面”转变。加快村(社区)代办点建设,完善代办机制。

  二、存在问题

  产业发展提升面临瓶颈。种植业受种植面积、种植收益等影响,提升潜力有限。水产养殖业尚未成为主导产业,未来增速有限。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受到新冠疫情、非洲猪瘟、环境治理以及发展用地不足影响,完成生猪存栏压力较大。全县土地流转结构不尽合理,流转质量不高,抛荒现象屡有发生。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缓慢,农旅结合仍不够紧密,农业功能形态拓展不够,农村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受新冠疫情保供政策和粮田非粮化整治影响,全县果蔬等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进而影响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和农民增收。

  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大。“十三五”以来,全县农民收入总体增长,但增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而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已成常态,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成本“高地板”的双重挤压,农业效益提升较为困难。加之受新冠疫情影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犹存,二、三产业经济效益下滑,工资性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

  美丽乡村建设有待提升。对标高水平,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尚有一定差距,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一村一景不够突出,特色和个性体现不足。田园环境不够整洁,废旧农膜等固体废弃物随意丢弃现象较多。“要我建到我要建、要我管到我要管”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和市场化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农民群众思想觉悟和精神状态与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不相适应。一些村民的价值观趋向功利化,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高。一些已建成的农村文化设施难以满足群众需要,使用率不高。

  乡村治理仍然有待完善。依法治村的工作力量不足,基层政法单位缺员现象普遍存在,一线执行力量薄弱。农村“三务”公开有待提升。一些农村重要事项没有让村民参与和了解决策过程,没有体现多数群众意愿。部分农民群众法治意识比较淡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14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