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港口实力显著提升。保持嘉兴港在长三角的强港地位,力争走在前列。到2025年,嘉兴港建成外海生产性万吨级泊位达45个;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350万标箱;海河联运量达到4000万吨,其中海河联运集装箱吞吐量75万标箱。海河联运枢纽建设取得可复制推广经验,形成“嘉兴样板”。
——海洋开放合作成效显著。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海洋经济领域合作成效明显。到2025年,嘉兴港集装箱航线达到38条,对外开放泊位达到40个,开辟外贸近洋航线达到4条。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200项。
——海洋科技创新走在前列。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逐年提升,省级以上涉海涉港的研发机构数量达到2家。数字航道、船联网等新技术得到应用。涉海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加,创新要素向涉海企业集聚。海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
——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成生态海岸带示范段1条,大陆自然岸线保有长度不低于18.5公里,近岸滨海湿地面积不减少。清洁能源船舶得到一定发展。沿海水域船舶溢油清除能力达到1000吨。开工建设临江一线海塘长度56km(不包括省管海塘),水利投资75亿元。
至2035年,嘉兴海洋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嘉兴港在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中的位次全面提升,融入世界强港行列。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
(四)总体格局
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加快构建“一港一带多片”的全市域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港”即嘉兴港。加强嘉兴港独山港区、乍浦港区、海盐港区统筹管理与功能协调,打造成为以海河联运为特色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深化嘉兴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合作,做强近洋航线集装箱运输,积极开辟远洋航线。加强与中欧班列、西向陆海新通道、中欧陆海快线等有效衔接。推动嘉兴港加快融入世界强港行列,以港口建设带动全市海洋经济发展。
——“一带”即嘉兴市生态海岸带,北起平湖金丝娘桥,南至海宁盐仓段海塘终点,全力打造南北湖高端旅游休闲区、千年古塘观潮胜迹等六大标志性节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便捷通道联网工程等八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全面绘就“百里钱塘•璀璨湾北”的恢弘画卷。重点推进海宁海盐示范段建设,建设成为河口海塘最生态、田园风光最休闲、观潮文化第一景的河口田园型生态海岸带。
——“多片”即包括浙江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综合保税区)、浙江海盐经济开发区(海盐核电关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海宁经济开发区(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电科第三十六研究所、振石集团、禾东船业等重点片区、载体。加强区域间、平台间联动协同发展,促进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引导科技、资本与人力资源等要素向海洋经济重大区块和载体集聚。
二、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优化升级海洋传统产业
海洋渔业。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打击取缔涉渔“三无”船舶,深化“减船转产”“多休少捕”,推进“休渔养海”。加快提升现有海洋捕捞渔船精密智控化水平,探索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海洋船舶工业。加快海洋船舶工业高端化发展,不断推进从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转变,调整优化船舶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公务船、特种船、旅游船等船舶研发、建造,提升嘉兴造船品牌影响力。提升船舶环保节能水平,优化水路运力结构,深入推进船型标准化大型化工作,发展标准化和特种船型。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重点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用配套设备。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聚力突破船舶关键技术瓶颈,提升高技术船舶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
(二)不断壮大三大海洋支柱产业
海洋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海上风电,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场建设,建成嘉兴1号、2号风电场及上岸线路输送项目,加强海上风机关键技术攻关,做大风能源产业规模。加快太阳能海上应用推广,推动太阳能发电技术等发展。依托海盐中国核电城平台,提升沿海核电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加快核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抢抓氢能产业发展重要机遇,大力推进氢能示范应用,打造形成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加强与浙能集团、美国空气产品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聚焦嘉兴港口物流优势,开展氢能重卡、氢能物流车、氢能船舶等场景的示范应用。
绿色石化及新材料。依托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浙江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石化产业园等平台、企业,加快培育海洋新材料研发与成果转化载体,重点开发生产海洋防腐涂料、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推进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引进和培育强链、补链项目,着重发展C2、C3、C4、芳烃深加工、棕榈油五条化工延伸产业链,突出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材料、有机硅材料等七大类产品循环制造,培育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产业。
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依托临港现代装备•航空航天产业园、海宁经济开发区航空航天产业园等重点平台,着力发展航空航天整机制造、机载设备和零部件、通用航空服务等。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燃油汽车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整车制造、动力系统制造、控制系统制造、电子系统制造、汽车装饰和其他汽车零部件等。加快长城整车等重大项目产能释放,推动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发展。培育发展海上风电装备、海洋电子信息装备、海洋清洁能源装备等新兴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和应用。
(三)加快发展两大海洋服务业
现代港航物流服务。鼓励引进国内大型物流企业,支持发展供应链物流、高端冷链物流、物流金融等新兴业态和衍生领域,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和附加值。有效集成货代、物流企业等资源,发展集装箱及大宗散货海河联运船货代理、全程物流业务,培育船舶检验、航运金融、航运信息等高端服务业,拓展全产业链增值服务。探索“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打造“储备+加工+运输”模式的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强化港口保税功能,积极开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跨境电商、出口加工等业务。
滨海文旅休闲业。加快发展观潮旅游、文化休闲、体育运动、会议展览、亲子度假、疗养康复、美食体验、海洋科普等领域。精品化打造古城休闲、水上诗路、生态康养等旅游线路。加强外蒲岛、白塔岛的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嘉兴近岸海岛“公益+生态旅游”开发新模式。鼓励发展游船、游艇经济,形成世界级的高品质航运文化休闲品牌。推进乍浦、澉浦、盐官等历史古城保护与开发,打造滨海古城文化体验产品。高水平建设盐官音乐小镇,纵深推进沿钱塘江百里长廊等开发建设,大力推进“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响海宁全域“潮”旅游品牌。加速推进海盐滨海国际度假区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滨海文旅新城。支持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盐官旅游度假区、海盐滨海国际度假区等争创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